沮渠元熙 發表於 2009-3-25 17:22:23

淺析近代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因素

淺析近代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因素

作者:黃志強 
 
  [論文摘 要]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除了政治、經濟因素外,還有文化上的因素。日本文化中的島國情結、恥感文化心態;神道理論、武士道精神等方面,在日本近代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文化上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軍國主義擴張道路,對鄰近國家和民族發動了一系列對外侵略戰爭,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學術界往往從政治、經濟、軍事角度分析日本對外侵略的原因,對日本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對戰爭的影響分析論述不足。本文試從日本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在近代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原因。
  
  一、文化與戰爭的關係
  
  戰爭是人類共同體之間圍繞生存為核心的各種具體利益,有目的、有組織、動用一切共同體社會內外資源,以暴力方式堅持自己意志,並將這種意志強加于衝突對方的行為。因此可以說:戰爭是人類暴力行為的最高表現形式,戰爭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我們的先人也早已悟到這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不僅是歷史主題,也是國家的主題。所以,研究歷史必須研究戰爭,而戰爭背後的歷史文化現象更值得人們關注。
  要徹底瞭解一種文明、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深入考察其在戰爭中行為,考察其中一切與戰爭有著直接、間接關係的事物。具體到戰爭中的是非觀念、生死觀念、道德觀念、參加戰爭的目地、以及在戰爭中的表現等等,許多重要的文化特徵和秘密都隱藏在戰爭行為中,並且也往往只有在戰爭狀態下才顯現出來。一定程度上,戰爭目的、戰爭行為、對待戰爭的態度以及對戰爭本身的思考也是判別文化優劣、探析民族文化本質的試金石,是分析一個民族文化選擇時必須優先考慮的因素。
  文化是民族產生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即有獨特的文化特徵,表現為不同的文化形態。戰爭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策動戰爭的最終目的在於經濟利益,這樣他又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作後盾。毋容置疑,政治、經濟、軍事因素是侵略戰爭的靈魂支柱和動力機制。但是戰爭中人們的階級立場、對待戰爭的情緒態度、進行戰爭的動機目的、在戰爭中的表現行為卻源于文化的薰陶和教育,特別是民族傳統文化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說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除了政治、經濟因素外,還有文化的因素、文化的背景、文化的選擇。
  
  二、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文化因素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發展之路,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發動對亞洲特別是中國的侵略戰爭,從日本軍國主義先是吞併中國藩屬國琉球,侵略朝鮮半島,挑起中日甲午戰爭;到加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從1904年在中國東北發起日俄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期間,強佔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拋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從阻撓國民革命政府北伐;到 “九一八”事變揭開日本軍國主義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野心,隨後它佔領東三省,建“偽滿洲國”,開啟在中國“以戰養戰”的序幕。又緊接著發動“一•二八事變”,步步蠶食,籌畫“華北自治”。到“盧溝橋事變”,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全面發動!世界上強大的國家不止日本一個,為什麼美國、英國沒有發動日本這樣的對華侵略戰爭?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一直很強大,也沒有像日本這樣侵略別國呢?可見,解釋日本在近代對外擴張除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原因和因素外。文化上的因素也是日本對外侵略的一個動因。
  如同任何一個歷史久遠的民族文化一樣,日本文化也有它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而且在日本現代化的過程中,這種文化產生的內在驅動力令許多西方國家也望塵莫及。但日本文化在顯示其優點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足甚至是欠缺,特別是文化中的消極和不健康成分。因為特定時代的政治、經濟危機的導引走向僵化和極端的時候,會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本文抽取日本文化特點中以下四個方面,分析其對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影響,探索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深層文化動因。
  (一)島國心態與侵略擴張意識
  在日本歷史上,曾多次發動對外戰爭。發起戰爭的原因,傳統的分析是認為經濟危機或政治危機,這是不具有完全說服力的。世界上隨周邊環境變動或國內經濟狀況的惡化而發生經濟、政治危機的國家不計其數,但象日本這樣好戰的民族卻不多見。一個勿庸質疑的事實是,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其國民心態、歷史文化乃至國家政策都離不開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的影響,這種地理環境的影響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滲透在這個民族或國家的方方面面。日本國土狹小,四面環海,資源匱乏,地震頻繁,這種島國地理環境帶來的是一種“島國情結”。用日本史學家的話說,“素稱島國根性的閉鎖、排他的精神,就是從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中產生的,還由於島國內部地形的孤立性而變得更為嚴重。”
  這種“島國情結”具有強烈的排他主義。因為自身資源非常有限,氣候不是很好,在自我生存空間極為有限的條件下,人們對任何自己已經佔有的產權都會有強烈的排他意識。在文化上,日本文化從彌生文化開始,一直受到我國漢、唐、宋各代的影響,古代朝鮮、印度文化及近、現代西方文化都曾輸入日本,外來文化的輸入必然會和本土文化產生交流、碰撞、融合,但也會有衝突,抵觸。在文化心理上,就表現為一方面積極吸收,一方面又極力排斥,這實際上是一種自卑的心理,這種自卑的心理可能會產生一種自強的衝動,也可能在嫉妒心的驅使下對一切異己力量,在自己強大後,必欲摧殘而後快。因此,日本在近代國富民強後,對歷史上優於自己的國家,特別是對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後文化心理上有敵視、蔑視、征服而後快的心理,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日本從強大的大和政權開始。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稱為大和民族的單一民族結構,這是一個強悍、堅韌、生息不已的民族。日本國民對自己的民族充滿自豪感,但是膨脹的民族優越感在處理民族關係時極易演變為民族沙文主義;民族精神的情結過度濃重也會轉化為狹隘的民族主義。日本國土狹小,人口壓力大並且資源匱乏,現實問題和盲目尊大的觀念結合,對外侵略擴張就成了人們容易接受的誘餌。
  “島國情結”的心態還伴有嚴重的危機感。危機感主要源於國土面積、自我資源的匱乏和外部世界與自身文明的差距。當身處封閉的地域時,如果經濟能夠以平穩的勢態發展,那麼在日本排他主義也是不容易表現出來的。一旦封閉的大門自願或被迫洞開,並且外部文明以相當的優勢炫耀于自身時,日本民族好大好強的根性很容易萌生一種群體的危機感的。這種危機感會滲透到整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當中,在排他主義的作祟下,往往使本民族的人們格外團結,特別關注本民族的生存空間,個體價值往往被某種宗教理念和危機意識所泯滅,而關注群體的命運,關注集體的生存,所以在國內階級矛盾和政治、經濟危機出現時往往開展對外擴張,對外侵略,轉嫁國內危機,以求得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這是日本歷史上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一個深層文化動因。

(二)恥感文化與崇尚暴力的價值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日本的民族性進行研究。《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一書的出版,在西方社會和日本本國引起了強烈反響。該書從價值體系和文化模式上探討了日本的民族性,“日本人是即生性好鬥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愛美;既桀驁自大卻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佈;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於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與刀正好象徵了這種矛盾。”這些幾乎相互對立的性格特徵,完美地在日本人身上融為一體,而這些表現,如果從“恥感”出發,往往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日本文化不同于歐美“罪感文化”和“個人主義”,而是“恥感文化”和“集團主義”。
  “恥感文化”在日本社會中表現為日本人道德觀念薄弱。行為觀念的是非與善惡不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從內心去評價,而是依據周圍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映來判斷,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自律性,因此,“恥辱感”可以說是日本人決定思維與行動方式的主要精神動力之一。很大程度上恥感文化注重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自身缺乏發自內心的道德約束,因而行為很容易陷入盲目過激的地步。
  這種文化心理培育了整個日本民族對暴力的崇尚,對戰爭的狂熱。用一位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的話來說,日本民族是一個一旦發動起來,就永遠不會主動停止下來的民族,除非有外力的強制作用,這正是對日本民族心理缺乏自主約束力狀態的真實寫照。而他們的殘暴、貪婪、亡命、服從、好鬥、剛愎自用、嗜血的一面,正是他們有恥感而無罪感的表現。恥感文化在客觀上導致“崇尚暴力”價值觀的氾濫。對外民族的侵略、折磨和破壞是對他們那極易受傷的自尊心的補償,平日在現實壓力下產生的恥辱感在迫害和折磨他人的過程中得到轉移和發洩。
  因此在“恥感文化”的指引下,日本人的懺悔和“罪感”的心理比較淡漠,所懷有的內疚及悔過,往往是因為受外界刺激而產生,是對外部世界行為的被動反應。因此說,恥感文化是一種缺乏內心道德感制約的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指導之下,日本政治、軍事、外交策略直接受利益的制約比較明顯,較少對道德因素進行權衡和考慮,具有很重的實用主義色彩。在歷史上中華文化圈勢力強大時,日本主動地爭取融入、接納和吸收的政策;但是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對比之下,日本開始以作為東方一員為恥,提出“脫亞入歐”,同時加入西方列強的隊伍,開始了向鄰國的侵略擴張,給東方文明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三)神道教與軍國主義的產生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是日本文化傳統的核心價值所在。可以說,日本的民族文化就是廣義上的神道信仰。神道教是日本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以傳統的民間信仰為基礎,吸收佛教、儒教等思想而逐漸系統化、理論化,不僅在傳統的宗教實踐中形成了以遵照天照大神為中心的宗教信念,而且還構成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誠心尊奉的道德、情操、禮儀,形成了日本人對生活的態度和對事物的基本看法。
  神道教宣稱日本為神造之國——即為“神國”,其他國家則是神創造日本時濺出的泡沫凝聚而成。這種“神國”觀念使日本人認為自己在世界上有著絕對優越地位,他們負有統治世界的神聖使命。正是日本人作為“神的子民“的優越感和島國國民所特有的封閉性,使他們產生了排斥他者的“集體意識“。在這種“集體意識”支配下,日本人會對被征服者作一些他們彼此之間從來不做的事、他們會在被侵略國做一些在日本國內從來不做的事情。
  由於神道是以日本神話以及對皇室的崇拜為基礎,因此受到日本民族主義者的歡迎,成為統治者統一團結日本的工具。宣稱“神皇一統”、“萬世一系”的神國觀念經過歷代統治階級的人為強化,發展成為日本人思想意識中根深蒂固的“皇國史觀”。把天皇當作“現人神”吹捧,導致人們對天皇的迷信和崇拜,而系統化了的神道教又極力地鼓吹把為國獻身的人當作神一樣的敬仰和供奉,導致普通民眾對戰爭的認識完全失去理性認識。二戰中,日本統治者又在其教義中加進“聖戰”、“八肱一宇”等內容, 鼓吹戰爭,鼓吹對外侵略,宣揚為天皇而戰,死而盡忠。將國家神道的惡性發展到極點, 神道教由普通的民間宗教發展成為國家神道,成為推行軍國主義政策的精神支柱,使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有了輿論宣傳上的思想基礎。
  此外,日本軍國主義傳統的形成又和日本的武士道、天皇制密切相關。日本歷史上曾經歷了很長的戰國時期,大名領國群雄割據,混戰不已,並逐漸形成了專事征戰殺伐的武士階級。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個武士政權——鐮倉幕府,從此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武士統治時代。 “武家習氣”、“弓矢之道”與中國的儒家倫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節義、廉恥、武勇、堅忍等一整套封建倫理規範,統稱“武士道”。在武士統治的數百年間,武士道一直被作為日本社會倫理的基本內容而加以宣揚,武士道潛移默化的薰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兇悍尚武的特點和動輒以武力解決問題的傾向。與軍國主義緊密相關的另一個因素是天皇制。天皇制政體是明治維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個封建殘餘。日本的天皇制有兩個特點:一是萬世一系,從未改姓,絕大多數日本國民對天皇有著絕對的、統一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實權。天皇制的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於軍事領域。日本軍閥可以借助天皇的名義對外用兵,日本的政黨體制對日本軍方不起約束作用。別有用心的軍國主義者利用天皇制、國粹主義等觀念煽動起民族盲目好戰的劣根性,把日本民族推向了向外征戰、侵略、擴張的道路。
  可以說,日本文化中的神道教是日本推行軍國主義政策的理論淵源,而日本文化隱藏的濃厚的軍國主義基因又是日本侵略成性、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根源所在。
  (四)集團主義與日本對外侵略
  在考察日本的文化現象時,有這樣一個不可輕視的重要因素,即集團主義精神不僅對其國民性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而且作為民族性格還影響到思想領域和國家政治上。日本人歷來有一種傳統,即崇尚集團主義。在一個集團中,一套完整的等級制度協調著人際和權力關係,使人們能有效合作。
  集團主義使人們注重內部團結,有時甚至需要壓抑個性來迎合集體的“和諧”。集團主義是日本民族力量的核心。集團主義既能把個人的力量放大,也能把個人的責任縮小。但與此同時,對由集團所作的決定,只有集體可以承擔責任,這就削弱了每個人承擔後果的責任感。集團主義在強調內部和諧一致的同時,對集團外部卻有很強的排外性和封閉性。
  正是這樣一種社會價值觀的長期作用培養了日本人強烈的集團歸屬意識,因此以集團為本位的日本社會從根本上否定了具有獨立人格之個體的存在,而是集團主義精神。集團主義發展的最終歸宿是所謂“忠君愛國”,就是在“國家至上”的信念引導下,抑制和放棄自我、無條件地服從天皇和國家。在日本發動的一系列對外侵略戰爭中,集團主義的變種——剝奪自我、抹殺人性的軍國主義被作為軍人思想教化的工具,造就了無數愚昧、狂熱的軍人。使日本軍人在戰爭當中無視人道主義、無視宗教道德、無視生命價值。我們不能不承認近代日本為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在國民動員方面的成功——這種成功不是憑藉一時的宣傳與說教、而是源於長期的集團主義薰陶所養成的犧牲精神與惟命是從精神。只是這種成功越顯赫,它給被侵略國家造成的傷害就越大,其自身的失敗也就越慘重。
  強烈的集團主義情結使許多日本人至今不能對當年發動的對外略侵略戰爭進行深刻地反省。對於強調集體觀念、認同等級制度、恩義大於是非善惡的日本人來說,戰爭中的殺人行為不過是執行上級命令而已,因此很難有很深的道義負疚感。許多日本人至今仍然認為:當年的對外侵略戰爭不是個別人發動的,而是全民族的集體行動,不應怪罪個人。日本人“獨特的”集團主義不僅為戰爭罪犯開脫罪責提供了“道義”的依據,同時也為軍國主義思潮的死灰復燃培植著思想的根基,應引起人們的警惕和思考。
  綜上所述,日本文化中無論是島國情結,還是恥感文化心態;無論是神道理論、軍國主義思想,還是集團主義、武士道精神都是研究日本民族心態,探討日本在近代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文化上不可忽視的原因。由此有助於更深刻的認識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原因。
  
  [參 考 文 獻]
  (1)李剛.犁與刀: 百年中日問題憂思錄(M).重慶:中國三峽出版社,2005.
  (2)朱定秀 .日本文化的特徵與日本民族活力(J).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10).
  (3)(日)阪本太郎.日本史概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4)(美)露絲•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日)川口敦司.從當代日本媒體社會看恥辱感文化(J).浙江師大學報,2000(4).
  (6)苑崇利.試析日本政治文化的思想根源(J).外交學院學報,2003 (2).
  (7)章晴文.關於日本文化本質屬性的思考(J).合肥工業大學學院(社會科學版),2004(2).

陳闊川 發表於 2009-3-27 22:59:15

(一)島國心態與侵略擴張意識
北半球有兩個強大的島國,一個是英國,一個是日本,一個成熟的島國,都有很強大的擴張,島國的人不安於現狀,因為國內沒資源,日本太細了.....

(二)恥感文化與崇尚暴力的價值觀
武士道其實很獨立和個人主義的
只要看看那些二戰老兵就知道
有些老兵是堅持死守的信念
結果在島上守了30-50多年

可是日本人是很羊群心理的民族
總之10個人中有7個人要做什麼事
最後的3個人其實也會屈服

大家都說要征華
很多軍方士兵其實有人是反感的
可是他們都不敢說
照樣做= =


(三)神道教與軍國主義的產生
神道教.........我不覺得那麼重要,最重要是日本人對大和民族的自豪感,那真的是神道教的關係嗎?很多民族都會對自己感到自豪的.....
軍國主義....沒什麼意見

虛無飄渺 發表於 2009-3-31 20:42:56

不論日本侵略心態作法
從統治管理角度看來
日本當初把台灣 管理的好像還比國民黨政府接台後
還要來的好

陳闊川 發表於 2009-4-2 20:54:31

算是嗎= =?
日本人和國民黨也是在同化台灣人
日本人有自己的本體
可是國民黨卻已經無根了
國民黨只能用台灣,吃台灣
而日本人最少有日本本土補足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淺析近代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