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塔拉和易 發表於 2019-1-10 23:29:48

從阿拉伯角度來看,世界長什麼樣子?

《最新世界情勢地圖》:從阿拉伯角度來看,世界長什麼樣子?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8easto7m4pipxhv2j0spiracq2sdo6.jpg

文:帕斯卡・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于貝爾・凡德林(Hubert Védrine)

從阿拉伯世界角度看世界
發源自7世紀,至8世紀時勢力已橫跨三大洲的阿拉伯文明,在中世紀時比起競爭對手基督教文明要來得更活躍、更有影響力。據信,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文明能夠與阿拉伯文明匹敵。

然而,15世紀時,此地受到歐洲勢力入侵,到了16世紀,中東已改由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阿拉伯人雖保有部分自治權,但是之後還是受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支配了400年之久。

19-20世紀間,北非淪為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的殖民地。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德國締結同盟,而大部分阿拉伯勢力則選擇向盟軍靠攏,使得阿拉伯的人們心中暗自期待戰後可以獲得獨立。但這樣的期盼終究落空了。

根據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Agreement),法國和英國以保護國的身分瓜分中東地區,其後又在1917年發布巴爾福宣言,在巴勒斯坦地區為設立猶太人居住區鋪路。於是阿拉伯地區可說是由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手中,落入歐洲勢力的掌控。

在嚐到上述遭到背叛的經驗後,還有更多的屈辱等著阿拉伯世界的人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色列的成立,為此地人民帶來新的衝擊,使得阿拉伯世界有了幫歐洲勢力揹黑鍋的感覺。而在與剛建國不久的以色列的戰爭中落敗(1948-1949年),也帶給阿拉伯世界的人們很大的打擊。所謂阿拉伯主義的運動,從此時起開始提倡反西方及反以色列的想法。

1956年,埃及總統納瑟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後,法國和英國隨即表示反對,進而出兵;然而卻在美國不由分說的指示下遭到強制勸退。這段運河國有化和英法被迫強制退兵的過程,被認為是對西方世界報了一箭之仇。然而, 1967年的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果以阿拉伯軍大敗收場,更加深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屈辱感。

自此,阿拉伯國家主義的苦悶已然成型;同時,在面對社會與自我認同的危機、對迎合美國的菁英階級的腐敗之批評等背景下,使得伊斯蘭基本教義派運動在這個時期開始發展。

直到今天為止,這個地區大部分的居民仍在追求伊斯蘭教徒,或者應該說阿拉伯世界的團結;然而激烈的競爭意識,卻讓此地仍分為數個國家。除此之外,還有別的矛盾。以色列及其占領巴勒斯坦的行為,不論在政治、軍事與財政各方面都獲得美國的援助,再加上美國又是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當事者,使得阿拉伯社會瀰漫著反美氣氛。但是阿拉伯各國的政權,卻幾乎都跟美國簽署安全保障條約。

以巴糾紛的長期化和巴勒斯坦人的難民問題,是一直以來影響著阿拉伯世界輿論的主題。這種膠著狀況,從很久以前開始便為阿拉伯的幾個政權所利用,當作掩蓋國內未施行民主主義和各種社會問題(伊斯蘭主義的抬頭等)的煙霧彈。

而伊拉克戰爭又加深了阿拉伯世界的動盪及不滿。想要從外界促進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不僅不可能,在作法上也有欠周全。

除了突尼西亞外,「阿拉伯之春」革命運動中的其他國家都沒有好結果,國內動盪混亂。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葉門、埃及等國暴力橫行,國力失血。這些國家在戰略上的衰退會是長期的,或僅是一時的?伊斯蘭主義的行動會更激烈,或是公民社會能重新崛起?獨裁體制會再次遍地開花嗎?

從馬格里布角度看世界
馬格里布的語源來自阿拉伯文的「Al-Maghrib」,亦即「日落之處」或「西方」。北非在7世紀被阿拉伯人占領後,到了16世紀時,除了摩洛哥以外,全都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吞併,最後成為法國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於1830年、突尼西亞於1880年,而摩洛哥則於1912年)。在1956-1962年間,馬格里布3國紛紛爭取獨立,並加入阿拉伯國家聯盟。

由於同樣操培培語(berber),使得馬格里布3國對於阿拉伯的伊斯蘭圈有著難以動搖的歸屬感;然而,在內政和外交方面,則和阿拉伯圈採取完全不同的策略。即便有「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的存在,該組織的影響力卻還沒有大到讓加盟國坐下來商討共通的政策。

獨立後,阿爾及利亞採取革新主義、第三世界主義的方針,而摩洛哥則建立了與西方世界相近的君主政體。此外,由於阿爾及利亞支持在撒哈拉地區抗拒摩洛哥統治的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Polisario Front),使得兩國間目前處於斷交狀態,國境也維持封鎖。至於突尼西亞,在布爾吉巴和班阿里兩位總統的帶領下,發展得比另外兩國好。

在馬格里布3國圈內的商業活動,只占這3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相對的,與歐盟會員國之間則為60%、與東南亞國協(ASEAN)會員國之間則為22%、與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加盟國之間則為20%。

在獨立後半世紀以來,馬格里布各國在經濟、人力的交流上都以歐洲為優先。

即便如此,3國在外交上卻分別走上不同的路線。原本跟蘇聯維持著長久良好關係的阿爾及利亞,在反恐行動中,和布希執政的美國建立了親密的交情。而和法國有軍事合作關係的摩洛哥,也與美國合作。但政府的親美路線和人民的反美情緒互相矛盾。人民對於巴勒斯坦問題十分敏感,並且批判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從「阿拉伯之春」運動我們可以看到,國際關係這個不可動搖的框架,大於國家的層次。

突尼西亞在歷經動亂後,靠著公民社會的力量,已經走向一條雖非平坦但朝著民主主義發展的道路。在摩洛哥,地位穩固的國王,已經接受了人民對民主化的部分要求。阿爾及利亞人對90年代的內戰記憶,已成為心理創傷,再加上體制及限制之故,人民對改變的渴望仍受到壓抑。

https://image5.thenewslens.com/2019/1/mitldh56coddgcziax49py3psa3gwt.jp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從阿拉伯角度來看,世界長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