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699|回覆: 0

[轉貼] 古代中印科技交流趣談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12-14 00:3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駐印度使館 曹建如

中印友好交流源遠流長。談起中印友好交流,大家都會想到唐玄奘歷時19載,不畏艱辛,西行求法的故事。唐玄奘西行求法對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就是以玄奘取經為題材創作的神話小説。據傳,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的原型就是印度的猴神哈努曼。除此之外,我們的先人在科技領域有哪些交流?兩國科技交流始于何時?作為一名科技外交官,這是我更關心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查閱了一些資料,願與各位進行交流。

  種質資源(農作物的物種或品種)交流至今仍然是兩國農業科技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據資料記載,中印兩國的這種物種交流早在唐代的時候就開始了。中國古代從事對外交流活動的人最主要有三種,即僧侶、使節和商人。如果説玄奘是唐代僧侶捨身西行求法的典型的話,王玄策則是官方使節的突出代表,在唐朝與天竺諸國交往的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王玄策,河南洛陽人,在貞觀十七年(643年)至顯慶年間(656-661年),他曾三次出使天竺,對唐朝對外交流和古代中國與印度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歸來時,屍羅逸多遣使獻“火珠及鬱金香、菩提樹”。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時經過古印度的一個番屬國泥婆羅國,曾受到其國王那陵提婆的熱情接待。次年(647年),泥婆羅國遣使入獻波稜、酢菜、渾提蔥等物。“波稜菜”就是今天的菠菜,直到現在仍是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可見,鬱金香、菩提樹和菠菜是由印度傳入中國。

  由中國傳入印度的物種也很多。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度,與其他地區一樣,印度的蠶(silkworm)以及養蠶術也是由中國傳入的,在胝厘耶的《政事論》中有cīnapatta這個字,意思是“産生在中國成捆的絲”,梵文cīnāmsuka,意思是“中國衣服,絲衣服”,梵文中與“絲”有關的物品名,大都冠以cīna(支那,中國),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絲織業對印度有重大影響。除了蠶以外,印度將桃稱作“至那你”(Cīnanī,意為“中國傳來的”),梨稱作“至那羅闍弗呾邏” ( Cīnarajaputra,意為“中國王子”),在印度,茶的印地文發音與漢語幾乎相同。由此,可以推測,桃、梨和茶是由中國傳入印度的。除了以上交流,最能説明中印之間科技交流的例證要數蔗糖加工技術了。

  印度是世界甘蔗發源地之一,也是最早發明蔗糖紅糖加工技術的國家。據文獻記載,西漢時,印度一帶已有制蔗糖技術。司馬彪《續漢書》記:“天竺國出石蜜。”這種“石蜜”就是蔗糖,當初是西域進貢的珍品,只有皇帝、貴族才能享用。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將甘蔗榨出甘蔗汁曬成糖漿,再用火煎煮,成為蔗糖塊(梵文sakara)。後來印度的煉糖術有進一步地高:將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煉,並不斷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攪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漿中的雜質凝結成渣,原來褐色的糖漿顏色變淡,經過反覆的除雜工序,最後得到淡黃色的沙糖。

  “蔗糖”的英文是sugar,據説是來自梵文sakara,中國古代稱糖為石蜜,也和sakara有關,因為梵文sakara含有石的含義。敦煌殘卷中有一段關於印度制糖術的紀錄,説印度出産甘蔗,可造最上乘的“煞割令”。“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譯。説明蔗糖發原地是古印度,印度制糖術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的。

  中國甘蔗的種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甘蔗只是榨汁飲或直接食用,並未掌握制糖技術。漢末,中國開始用甘蔗汁制飴,但製作工藝非常落後。

印度紅糖製造術究竟何時傳入中國?有文獻記載印度的“石糖”在漢代傳入中國,漢代文獻中的“石蜜”、“西極石蜜”、“西國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國”、“西極”正是梵文sakara的對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譯。但中國真正派人前往印度學習制糖技術的事發生在唐代。據文獻記載,唐朝時,為提高制糖工藝,唐太宗專派臣王玄策等去西域學習,並下令揚州地區大面積種植甘蔗,進貢朝廷用於試制蔗糖,所産蔗糖的品味超過西域。《唐書》記:“蕃胡出石蜜,中國貴之。上遣使往摩伽他國取其法。今揚州煎諸蔗之汁於中廚自造焉,色味逾於西域所出”,説明印度的煉糖術在唐朝傳入中國。另據傳説,唐玄奘在古印度取經求法期間,見當地人都在吃一種像泥巴一樣的東西,嘗起來很甜,經詢問,得知是從甘蔗提煉出來的,遂學習了這種制糖術,帶回東土大唐。唐玄奘的《西域記》記:“是玄奘從西域詢知其法帶回東土的”。印度制糖法的傳入對我國糖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以後,中國的制糖技術不斷提高,品質不斷改進。我們的先人還在印度紅糖製造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地消化吸收、改進創新。明代,中國人發明瞭紅糖脫色技術,製造出了白糖,並將白糖制糖技術傳回到了印度。明代《天工開物》第六卷《甘嗜》篇詳細敘述了用黃泥水淋脫色法對黑砂糖進行脫色的白糖加工技術。中國明代熬練白糖的“黃泥水淋脫色法”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據説,現在蔗糖加工中使用活性炭脫色,其脫色原理與當時的黃泥水淋法完全相同。明朝發明白糖加工技術後,隨著白砂糖向海外的出口,中國的白糖加工技術也通過孟加拉地區傳播到了印度。據考證,孟加拉語和幾種印度語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意為“中國糖”,是中國制糖術傳入印度的證明。

  中印兩國在蔗糖加工技術上相互學習和交流,極大地促進了兩國制糖業的發展,增進了兩國人民福祉,稱得上古代中印科技交流和互利合作的典範。

轉自:http://big5.fmprc.gov.cn/gate/bi ... haochao/t282177.htm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5-4 20:48 , Processed in 0.0627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