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北辰水寧

[討論]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0
聖眷233
銀兩-223094

1403

主題

12072

回帖

9198

積分

爵位一等靜海侯
榮銜
旗籍滿族正紅旗
配偶
發表於 2010-10-29 18:3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左寶貴再強,甚至擋了日軍也沒用,葉志超才是陸軍主將
能說是李鴻評在陸戰上錯用葉志超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83
銀兩95

528

主題

7766

回帖

4997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10-10-30 01:16:45 | 顯示全部樓層
放上2篇中學時的舊作,
希望可能幫上忙吧^^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83
銀兩95

528

主題

7766

回帖

4997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10-10-30 01:16:5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鴻章是否應該為甲午戰爭的戰敗負全責

我同意「李鴻章要對甲午戰爭的戰敗負全責。」言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有許多原因,可大致分為政治上和軍事上,要李鴻章一人對甲午戰爭的戰敗負全責是合理。

在政治上:許多清廷官員誤以為洋務運動有成,輕視日本的實力,以為洋務運動的成果足以擊敗日本。此外,李鴻章誤信英、俄國之相助,因為英、俄兩國都非常關心中日糾紛,英、俄兩國在遠東地區是最大的競爭對手,他們都希望趕走對方,所以李鴻章、慈禧為代表的一派人,主張利用各國的矛盾,通過外交手段來牽制日本,即「以夷制夷」的方針。不過,在此關鍵時刻,7月16日,英國和日本間拖延了五年之久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在倫敦正式簽訂。這個條約廢除了英國以往在日本的特權,承認日本的平等地位。這使日本擺脫了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的束縛。這件事明確地表明了英國對日本的支持。英國外相在簽字儀式上說:「這個條約對日本來說,比打敗了清國大軍還更為有利。」終失望於英國之調停。而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同意向日本給予壓力,可惜基於英、俄兩國在遠東地區是最大的競爭對手的關係,不願意令日本支持英國故始終沒有向日本給予壓力,6月日軍在漢城架設大砲,喀西尼表示俄國願意派兵,但7月16日,英國和日本簽定訂《日英通商航海條約》令俄國憂慮,所以開戰後俄國沒有派軍參與一切戰事。6月底至7月初,葉志超、袁世凱等人先後建議適當進軍,施加軍事壓力。日本當時並未在外交上做好準備,增加軍事壓力或許可以給和談創造機會。但李鴻章沒有採納,他認為軍事行動會使日本找到借口。到了7月10日,又建議駐朝鮮的清軍撤回中國,以在政治上爭取主動,而李鴻章又沒有採取行動,對日本戰意又不了解,企圖以和平解決事件。一直到7月15日,軍機處根據皇帝的旨意,電寄李鴻章一道諭旨:「現在倭韓情事已將決裂,如勢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戰。李鴻章身膺重寄,熟諳兵事,斷不可意存畏葸。著懍遵前旨,將佈置進兵一切事宜迅籌復奏。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致貽誤事機,定惟該大臣是問!」李鴻章接到聖旨後,才開始準備增兵。而且清廷對日本入侵朝鮮之意見分歧,也是戰敗的因素。德宗主戰,李鴻章主和,慈禧太后則拿不定主意,認為「戰比和好」,既開戰而無決心。所以清廷根本沒有開戰的準備,嚴格來說根本不適合打仗,因為手握實權的慈禧太后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打仗,完全不符合《戰爭論》上的打仗的先決條件。清廷政治腐敗,貪污成風,政出多門,任用私人。清廷內部出現派系鬥爭,各派不能協調,湘軍、淮軍互不隸屬,故事權不能統一,政治混亂不堪,作戰也自然難以順利。

這是李鴻章的錯失,當時,李鴻章仍對和平抱有一線希望,擔心「我去兵愈多,彼必愈不肯減退」,所以在行動上猶疑不決。在李鴻章按兵不動的同時,日本的陸軍源源而至,到6月底已達到一萬人。對此,連英國駐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代理赫德都評論說:「日本是根本沒有什麼正義可言的,除非借口代別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撿便宜也可以算作正義。正義完全在中國方面。但我不相信單靠正義可以成事,正像我不相信單靠一根筷子可以吃飯一樣。我們必須要有第二根筷子——實力。但是,中國人卻以為自己有充分的正義,並且希望能夠以它來制服日本的鐵拳,這種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在軍事上,當時中國陸軍不相統屬,而且將帥不和,教於朝鮮及遼東戰場屢嚐績。北洋海軍於黃海一役失利後,傷亡慘重,故李鴻章又令北洋海軍守威海衛,不出應戰,令日軍可以慢慢地圍攻,最後全遭消滅北洋海軍。而洋務運動所練新軍,多紀律敗壤,且士氣低落。另外清廷最自豪的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慢。1891年以後,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不是因為軍火工業實現了國產化,是因為錢被慈禧拿去修頤和園了。慈禧說:「光緒1875年登極時年幼,我不得不垂簾聽政,到1886年改為「訓政」,1889年「歸政」。我什麼都不過問了,修修花園養老還不行麼?」相反明治天皇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相比之下。加上清廷的態度就消極多了。於是,一經交戰,海陸軍都敗於日本。應戰的北洋艦隊已是四洋海軍中實力最強者,但無論火力、噸數、航速等仍比不上日本聯合艦隊 ,故難以不於敗於日軍。平壤之戰中,清軍也有許多嚴重失誤。當時清廷下令奉、晉、豫、鄂、湘諸軍抽調軍隊入朝,但各省軍隊行動緩慢,至9月13日,除總兵呂本元率馬隊兩營馳抵義州外,其餘沒有一軍渡過鴨綠江。這樣,平壤諸軍無法出擊,只能守了。那就沒有了主動權,軍事上不利。而清軍統帥葉志超見援軍遲遲未到,恐後路被日軍登陸部隊所斷,遂分兵數千駐紮在安州、肅州和義州。這樣,駐守平壤城內外的清軍只有約9,500人,山炮、野炮和機關炮38門。實力大減,由左寶貴防守的玄武門上遭日軍攻佔。日軍雖然攻佔了牡丹台和玄武門,但仍被阻於內城之外,無力繼續進攻,當天結束戰鬥。而在平壤西、南兩處的進攻更是連連受挫。此日之戰,日兵死189人,傷516人,清兵傷亡人數遠遠少於日軍。日軍所帶的彈藥、口糧都已用盡。但葉志超,在此關鍵時刻卻沒有看到這些因素,他只看到玄武門的失守和奉軍統帥左寶貴的戰死,因此喪失了抵抗信心。當晚,他召集各統領商議放棄平壤,撤軍至鴨綠江設防。諸將中只有馬玉昆提出反對,葉志超不聽,於是下令部隊撤離平壤。清軍撤退時大雨傾盆,清兵冒雨蜂擁出城。日軍在黑暗中聽到人馬奔騰,以為是清軍劫寨,於是攔路截殺。清兵混亂中不分敵我,胡亂放槍開炮。經過整整一夜,清軍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亂中死傷人數達到二千多,遠遠超過了在戰役中的損失。16日早晨,日軍進入平壤,發現城內已沒有清軍一兵一卒,而被清軍丟棄的武器、彈藥、糧餉和其它物資無數,盡數為日軍所得。葉志超一味消極防守,幾次錯過了趁敵未穩,主動出擊的機會,最後主動撤出平壤,導致清軍潰退。清軍裝備最精良的北洋陸軍也銳氣全失。
這裡雖然李鴻章沒有直接參與戰事,但令北洋海軍守威海衛,導致北洋海軍被消滅、威海衛失守,新軍是他一手創立的紀律敗壤自然是責無旁貸,而平壤之戰雖然不是他指揮,但總體上李鴻章的錯失仍較大。
所以雖然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有許多原因,但要李鴻章一人對甲午戰爭的戰敗負全責是合理的,因為在行動上猶疑不決,錯失先機,令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威海衛失守。

安平
2007年1月17日
青衣.家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83
銀兩95

528

主題

7766

回帖

4997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10-10-30 01:17:0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國甲午戰敗主因是是否軍備上落後於日本?

我不同意中國甲午戰敗,主因是軍備上落後於日本這個說法。因為中國的軍備比日本的軍備不是差許多,甚至比日本更佳,更何況一次戰爭失敗絕非只得一個原因。

首先看看這場戰爭的海戰中日海軍的實力和優勢。日本聯合艦隊的松島號、嚴島號、橋立號三艦都有120毫米速射炮12門、320毫米固定炮1門;吉野號有150毫米速射炮4門、120毫米速射炮8門;浪速號有150毫米速射炮6門;秋津洲號有150毫米速射炮4門、120毫米速射炮6門;千代田號有120毫米速射炮10門;比睿號、赤城號、扶桑號、高千穗號四三艦都有150毫米速射炮6門;西京丸號有120毫米速射炮8門。可見日軍的火炮主要是速射炮,而口徑都比較小,所以威力比較小。不過,由於是速射炮,所以比北洋海軍的大炮射速為高。

而北洋海軍的軍艦也不差,主力艦鎮遠號、定遠號是鐵甲戰鬥艦,由德國建造,標準排水量7144噸,滿載排水量7335噸。全艦鋼面鐵甲,最厚處達14吋,舷側為12吋,甲板為3吋,艦橋為8吋,裝甲共重1461噸,航速14.5節,裝備4門305毫米口徑之主炮,2門150毫米副炮,37毫米五管回轉式機炮8門,3支380毫米魚雷發射管(攜帶21發魚雷)。單單是這兩艘軍艦已經勝過日本聯合艦隊任何一艘軍艦,只是航速因裝甲的關係所以比較低,不過事實證明北洋海軍以速度換取裝甲的策略是正確的,因為定遠號中彈159發,死17人傷38人、鎮遠號中彈220發,死13人傷28人。 定遠號、鎮遠號兩艦的裝甲及炮塔護甲,被日艦炮彈擊出的彈坑密如蜂巢,但無一穿透,而且炮塔也沒有發生任何問題。而致遠號、靖遠號則是鋼殼巡洋艦,英國建造,排水量2300噸,裝甲2至4吋厚,航速18節,裝備3門21毫米主炮,2門15毫米炮,8門57毫米炮,6門輪轉式機炮和4支18吋魚雷發射管。是役靖遠號被擊中110發,死2人傷18人,可見日軍的炮火對北洋海軍的裝甲艦起不了什麼作用。經遠、來遠是鋼殼巡洋艦,德國建造。艦長270呎,寬39.3呎 ,吃水16.75呎排水量2900噸,裝甲2至9.5吋厚,航速15.5節,裝備2門21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炮,2門47毫米炮,5門37毫米旋轉式機炮;1支固定式與3支可轉向式18吋魚雷發射管。是役靖遠號被擊中110發,死2人傷18人、來遠號中彈225發,陣亡17人傷13人,可見日軍的炮火對北洋海軍的裝甲艦起不了什麼作用。可見北洋海軍的火炮主要是巨炮,而口徑都比較大,所以威力比較大,但太炮少。定遠號、鎮遠號發炮彈擊中日艦的西京丸號、比睿號、赤城號、和旗艦松島號。擊中誰,誰就退出戰場,最後一擊命中松島號的主炮彈葯庫造成對方旗艦大爆炸。

可見,北洋海軍的軍艦絕對差於日本聯合艦隊,既然,軍艦不比日軍差,為什麼在海戰中北洋海軍會敗給日本聯合艦隊呢?我認為雙方的發射速度、砲彈的質量和射擊命中率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正如上文所及,定遠號、鎮遠號發炮彈擊中日艦的西京丸號、比睿號、赤城號、和旗艦松島號。擊中誰,誰就退出戰場,最後一擊命中松島號的主炮彈葯庫造成對方旗艦大爆炸。但是如此強的武器的命中率只有二十分之一,這還是雙方在兩三公里內直瞄射擊的結果。

發射速度慢,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沒有速射炮。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各艦連一門速射炮也沒有,但是,日本聯合艦隊卻擁有速射炮超過100門之多,各主力艦均裝備了速射炮,日本艦隊的速射炮“所發炮彈相當於北洋海軍同一口徑火炮3至6倍。據《英國海軍年鑑》統計:“速射炮發射速度比舊後裝炮快5至10倍。”可是,北洋海軍為什麼沒有裝備速射炮呢?是中國根本不知道速射炮是什麼一回事嗎?還是中國沒有金錢去添置呢?事實上,中國一早就知道速射炮的優勢,已經多次提出要為北洋各主力艦配備速射炮。李鴻章曾特地上奏,要求添置新式快炮:“據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文稱:鎮遠、定遠兩鐵艦原設大小炮位,均系舊式﹔濟遠鋼快船僅配大炮三尊,炮力單薄;經遠、來遠鋼快二船尚缺船尾炮位。鎮、定兩艦應各添克鹿蔔新式十二生特快炮六尊,濟遠、經遠、來遠三艦應各添克鹿蔔新式十二生特快放炮二尊,共十八尊,並子葯器具。又威遠練船前桅後原設阿摩士莊舊式前膛炮不甚靈動,擬換配克鹿蔔十生特半磨盤座新式後膛炮三尊,並子葯等件。臣查德廠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鐘時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貫鐵數寸,實為海上制勝利器,各國師船爭先購換。北洋海軍鐵甲快練各船原設炮位當時雖稱新式,但較現時快炮實覺相形見絀。且海軍以定鎮經來鐵快等船為巨擘,船堅尤須炮利。若炮位不多,單薄過甚,遇有緩急,固不足恃,亦無以壯聲威,極宜逐漸添購,以資戰守。”李鴻章希望海軍衙門和戶部能撥六十萬兩,用於購買北洋海軍所需的速射炮,甚至建議:如果一時難以籌措銀兩,就先支庫平銀三十五萬兩,暫為定遠號、鎮遠號先購12門120毫米口徑的速射炮,其他各艦逐步添設。但是,他的計劃被朝廷駁回。

砲彈的質量差,穿甲彈不爆與穿甲爆破彈不足。對北洋海軍來說,最糟糕的是命中日艦的炮彈而不爆炸,因而始終未能用炮火擊沉任何日艦。日艦發射的炮彈也有不爆炸,但其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彌補了少數不爆炸的不足。在北洋海軍裝備的彈葯中,實心穿甲彈被稱之為鋼彈,穿甲爆破彈稱之為開花彈。無疑,開花彈的威力大。北洋海軍各艦擁有的大口徑炮彈,以開花彈居多。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頻繁出現炮彈擊中日艦不炸的現象。在豐島海戰中,濟遠艦用150毫米口徑火炮發射炮彈,擊中日艦吉野號右舷,穿透鋼甲,擊壞其發電機,墜入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又轉入機艙裏。可是,由於炮彈的質量差,裏面未裝炸葯,只有沙子,所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吉野沒有沉沒。不僅艦炮發射的炮彈不炸,海岸炮台發射的炮彈也不爆炸。據日方記載,清軍旅順口炮台發射的炮彈,“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者甚少,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炮台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土砂故也”。這些現象表明,擊中不炸,只有兩個原因:一是發射的炮彈本身就是未裝炸葯的實心穿甲彈,只能穿透船體裝甲,不可能爆炸;二是發射的穿甲爆破彈裝葯有問題,裝填煤灰、土沙之類。而在定遠號和鎮遠號發射的197枚305毫米口徑炮彈中,半數是實心穿甲彈,不是穿甲爆破彈。為什麼北洋海軍在戰爭爆發後,還把那麼多只適於演習用的實心穿甲彈和裝葯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彈裝載在軍艦上?為什麼不全部換上最具威力的開花彈?根據《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在黃海大戰中的定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7艦的存庫炮彈,已有3071枚開花彈。其中,供305毫米口徑炮使用的炮彈有403枚,210毫米口徑炮彈952枚,150毫米口徑炮彈1237枚,120毫米口徑炮彈362枚,6英寸口徑炮彈477枚。至於這批開花彈為什麼沒有用於黃海海戰,惟一的可能是它們當時根本不在艦上,而是一直被放在旅順、威海衛等軍港中。所以造成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彈葯不足的責任是在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身上。至於彈葯中裝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類,影響炮彈爆炸,原因在於天津軍械局的辦事員被日軍收買,充當了日軍的間諜,故意破壞。

射擊命中率低,是北洋海軍在黃海一戰中缺陷。在1894年的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305毫米口徑艦炮發射了197發鋼彈,其中有10發命中目標(就是上述的定遠號、鎮遠號發炮彈)其他各種口徑艦炮發射了482發炮彈,只有58發炮彈擊中日艦,而58發中有22發是擊中日艦吉野號。在5個小時的海戰中,定遠號4門主炮發射120次,鎮遠號4門主炮發射77次,平均每門24.62發,相當於日艦主力艦松島號、嚴島號、橋立號平均每門320毫米口徑主炮的5.68倍。但是,三艦中彈並不多。合計來自北洋海軍各艦發射的炮彈,松島中彈13發,橋立中彈11發,嚴島中彈8發。而日本軍的速射炮“所發炮彈相當於北洋海軍同一口徑火炮三至六倍。北洋海軍一分鐘射擊32.8發炮彈,命中3.28發﹔日本艦隊一分鐘發射193.30發炮彈,命中28.9發”。 戰鬥中,北洋海軍不僅艦炮射擊不準,而且用魚雷也不能命中日艦。北洋海軍發射了5枚魚雷,但無一擊中。當時在日艦西京丸號上指揮作戰的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中將在《回憶錄》文中描述:“福龍號魚雷艇全速沖向西京丸號艦首,發射出一枚魚雷。當時逼近敵艦約三十米,兩目睹此情,本艦已無法躲避,我也只好閉目待斃,誰知魚雷竟然從艦底穿過。”可見,北洋海軍的射擊命中率比日本聯合艦隊差得多了。但是,北洋海軍平時進行演習時,無論是用艦炮還是用魚雷進行實彈射擊,都能在行進間命中目標。李鴻章在光緒十七年(1891年)五月初四日上奏的《巡閱海軍竣事折》中就說:“四月二十一日,開赴大連灣,北洋各艦沿途分行布陣,奇正相生,進止有節。夜以魚雷六艇,試演泰西襲營陣法,兵艦整備禦敵攻守,並極靈捷,頗具西法之妙。次日,駛往三山島,調集各艦,魚貫打靶,能於駛行之際命中及遠。旋以三鐵艦、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魚雷,均能中靶。”哪為什麼在實戰中的射擊命中率差了這麼多呢?據其中下級軍官戰後披露,艦隊炮術訓練的真相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齊,所練仍屬皮毛,毫無裨益。”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實戰中的射擊命中率差了這麼多了。
由於北洋海軍發射速度、砲彈的質量和射擊命中率都不及日本聯合艦隊。但十分顯然,這不是軍備上落後,而是軍隊訓練不足、朝廷不傾力支持、軍隊領導經驗不足導致中國在甲午戰爭的海戰戰敗。
至於陸戰方面,雙方軍備無差。或許可以這樣說,當時中國軍隊已經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備,但主要集中淮軍;而當時應戰的陸軍軍備不是有最先進的軍備。不過,陸戰戰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陸軍統帥失宜、緩軍行動緩慢。
中國甲午戰敗,主因是應是朝廷昧於情勢,企圖利用外國勢力阻止與日戰爭,又不明白日本的意圖。政策不一,德宗欲戰,李鴻章欲和,掌握實權的太后又沒有主意,遲遲決定不了是戰是和。指揮失誤,陸軍指揮失宜、海軍策略失衡。是種種重大的問題,才使中國在甲午戰爭戰敗。

安平
2007年1月17日
青衣.家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308
聖眷147
銀兩1142

836

主題

8560

回帖

9258

積分

爵位一等男
榮銜
旗籍滿族正紅旗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10-11-13 18:52:31 | 顯示全部樓層
找到錯處了。
可見,北洋海軍的軍艦絕對差於日本聯合艦隊,既然,軍艦不比日軍差......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5-5 02:30 , Processed in 0.0592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