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680|回覆: 2

[轉貼] 簡述明朝萬曆抗日援朝戰爭中,中日兩軍部隊的組成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3
銀兩4

66

主題

68

回帖

97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4-12 02:32: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簡述明朝萬曆抗日援朝戰爭中,中日兩軍部隊的組成

在現在不少網路文章中,對於萬曆朝鮮戰爭,有一些不恰當的看法,這些看法有的出現在文章中,有的則出現在網友的回帖中,現本文就其中一種錯誤的說法,進行一些說明。

這個錯誤的說法就是:“在明朝末年的抗日援朝戰爭中,日軍沒有動用精銳部隊,而明軍則是動用的全國最精銳的部隊。”現在我就以我所掌握的資料來批駁一下這種說法。

(以下資料來自《明史》、《晚明史》、《朝鮮史》、《朝鮮李朝實錄》、《日本史》、《日本戰國史》這些正史,以及日本的野史:《豐臣家的一生》、《大和文祿慶長之役》、《櫻花記事》、《大和魂之晨》等;以及韓國的野史:《真實的壬辰倭亂》、《朝鮮記事》、《璿源系譜》等等,另還參考了河北、山西等地地方誌)

首先來看一下日軍方面的情況,日軍第一次投入朝鮮戰場的部隊番號與第二次基本一樣,只是各軍團兵力數量兩次戰爭有所不同,將領也有個別調整,其中日本方面對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日方稱之為慶長之役)的兵力配置部署相對詳細和全面,現先把第二次戰爭的兵力配置列舉如下:

第一軍團   軍團長:小西行長  
小西行長7000人、 宗義調5000人、 松浦鎮信4000人、 大村純忠2000 人、後藤信康700人  
總兵力:18700人。  
第二軍團 軍團長:加藤清正  
加藤清正8000人、 鍋島直茂12000人、 相良賴房800人  
總兵力:20800人  
第三軍團  軍團長:黑田長政  
黑田長政6000人、 大友義統6000人  
總兵力:12000人  
第四軍團 軍團長:島津義弘(原為加藤光泰)  
島津義弘1000人、 毛利秀元2000人、 高橋惟種2000人、 秋月種長1000人、 伊東佑兵1000人、 島津豐久1000人  
總兵力:17000人  
第五軍團 軍團長:福島正則  
福島正則5000人、 戶田勝成4000人、 蜂須賀家政7200人、 長宗我部盛親3000人、 生駒親正5500人  
總兵力:30000人  
第六軍團  軍團長: 小早川秀秋(原為其父小早川隆景)  
小早川秀秋10000人、 毛利秀賴1500人、 立花宗茂2500人、 高橋紹景800人、 吉弘統興900人  
總兵力:15700人  
第七軍團 軍團長:毛利輝元  
毛利輝元23000人、 吉川廣家7000人  
總兵力:30000人  
第八軍團 軍團長:宇喜多秀家  
宇喜多秀家10000人、 增田長盛3000人、 石田三成2000人、 加藤嘉明2000人、大谷吉繼2200人  
總兵力:19200人  
第九軍團 軍團長:淺野長政  
淺野長政4000人、 宮部繼潤3000 人、木下勝俊1750人、 稻葉正成2000人  
總兵力:10750人  
第十軍團  軍團長:羽柴秀次(後該軍團番號一度和第九軍團調換)  
羽柴秀次13000人、 木村重成2000人、 小野木重次3000人、 龜井秀綱4000人  
總兵力:22000人  

日本陸軍第二次戰爭投入的總兵力有190850人,根據日本史書《大和文祿慶長之役》記載,日軍另有水師各部22100人,另在朝鮮半島與日本之間的各處島嶼以及日本西部沿海,日本方面還集中了9.5萬預備足輕(輕裝步兵)。也就是說日軍進入朝鮮的兵力,水陸軍超過21萬, 如果加上後備軍,則達到30萬人馬之多。日本可謂傾全國之力,如此兵力,怎能說不是日軍精銳?

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日本方面稱之為慶長之役),日軍第一梯隊為第一至第五軍團外加輜重部隊,十二萬餘人。(日本學者遷本侍零所寫的《大和魂之晨》記載)

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文祿之役)和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慶長之役),日軍其實投入的總兵力差不多,但是一線投入部隊卻大不一樣,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文祿之役)中,日軍是水陸軍20余萬幾乎全面進入朝鮮,妄圖吞併朝鮮進而進攻中國;而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慶長之役),日軍鑒於在文祿之役中傷亡慘重,尤其是其精銳的第一軍團,在平壤之役中死傷大半,於是對兵力進行了從朝鮮半島內外到日本西海岸的“三線配置”,朝鮮半島內有水陸軍12萬,朝鮮半島和日本之間的各個島嶼上日軍部署兵力10萬上下,日本西海岸部署兵力9.5萬,日軍在慶長之役中之所以這樣配置,是因為他們此次戰爭的目的沒有文祿之役那麼冒進,而是採取先佔領朝鮮半島南部,進而徐徐圖朝鮮北部的穩妥打法。


介紹完日軍後,現在開始介紹明軍的兵力來源和組成。
明軍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中,先後投入部隊4.8萬人,分兩次,第一次為先遣隊5000人,第二次為李如松將軍率領的大部隊4.3萬。

先遣隊5000人:大部為遼東一帶的明軍,正規軍和地方軍各2500人,其中有1000人為此前逃難到明朝的朝鮮義軍。(韓國出版的《真實的壬辰倭亂》記載)

主要介紹李如松將軍率領的大部隊,這4.3萬人的組成及來源:
遼東軍一萬人:這支部隊是李如松的嫡系,剛剛參加完平定寧夏叛亂,常年在北方與蒙古人作戰,是此次援朝戰爭中最精銳的部隊,且全為騎兵,在戰爭中對日軍有著極大的殺傷力。

    薊鎮步兵五千人、保定步兵五千人:薊鎮保定歷來為北方軍事重鎮,均為明廷九鎮九邊之一,明朝僅在薊鎮一地就常年駐軍10萬上下,此兩地也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軍事要塞,本不能動用兩地兵員,但考慮到朝鮮地處北方,氣候與此兩地類似,且這兩地士兵驍勇善戰,即各調5000人開赴朝鮮。

宣府、大同騎兵一共八千人:與薊鎮保定一樣,此兩地也均為明廷九鎮九邊之一,其中明朝僅僅在宣府的駐軍,就達到八萬三千三百零四人,明廷從這兩地招兵,還頗有一些故事,正當明廷聖旨要從此地要兵入朝鮮之機,北方遊牧民族部隊剛好入侵,雖然規模不大,但是這兩地將領均不肯把自己的正規部隊派到朝鮮,而是從中“攙假”,宣府守軍只給了1000人的正規軍,另外3000人,都是地方雜牌團練部隊;大同守軍情況更絕,只撥給正規軍500人,剩下的4500人,有3000人的地方雜牌團練,另有1500人乾脆就丟給地方官,讓地方官想辦法,結果臨時招募了1500名民兵,配上馬匹,就這樣,這一路的8000名騎兵,其實正規明軍只有1500人,大半是雜牌軍和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

福建藤牌軍三千人:在明朝時期,中國各省,要論藤牌軍,以福建最好,河南、浙江次之。藤牌軍顧名思義主要是武器是藤牌,此次派到朝鮮的這三千名福建藤牌軍,主要是從福建福清一帶招募的地方部隊,別看是地方部隊,但是這些士兵卻久經沙場,戰鬥力很強,在朝鮮戰場上,他們發揮出了重大的作用,他們的裝備是每人有近2米高的藤牌,且都套在左手上,而右手是拿著長刀,腰間有十把飛刀,在戰鬥中排成佇列慢慢前進,遠看像一座移動的城堡,在遠距離的時候用藤牌擋住身體,只是從藤牌前面的一個小口子看到前方,慢慢移動到敵人面前,當敵人在十米左右的距離時候,投出飛刀殺傷敵人,慢慢靠近後撿起飛刀,靠近敵人後用長刀砍殺敵人的士兵和騎兵的馬腿,有時候2人密切配合,一人用藤牌掩護,另一人則砍殺敵人,這種藤牌是特製材料做成,完全可以擋住當時的任何一種火槍,只是難以擋住大炮(但是萬曆朝鮮戰爭中的日軍是以火槍為主,就因為這點才使得日軍在福建藤牌軍面前吃了大虧)。

川軍一萬:調川軍入朝鮮作戰,也是有一些波折的,最初明廷是考慮到朝鮮北部多山,應該派適應山地作戰的部隊入朝,在當時,無論是步戰還是山地叢林作戰,最強的無非是廣西的軍隊,其次到雲南的軍隊,尤其是聞名天下的廣西狼兵。但是明朝後來考慮到南部邊疆不安定,安南和緬甸頻頻入侵,南方的叛亂也是此起彼伏,廣西、雲南的軍隊暫時不能動,明廷隨即決定派川軍入朝,這一萬川軍,一半為四川本地軍隊,一半為原先外省駐防四川的軍隊,戰鬥力也不算弱。

以上就是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期間,明軍入朝作戰的部隊,正規軍和雜牌軍混合,遼東軍一萬和薊鎮、保定步兵各五千以及宣府、大同騎兵中的那1500人,算是明軍正規軍中的精銳部隊,三千福建藤牌軍算是雜牌軍中的精銳部隊,但是其他的部隊,談不上明軍中的精銳部隊。總體來說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明軍部隊的戰鬥力與日軍相比還是要高出不少(無論是兵員素質還是裝備),這在平壤大捷、漢江等地追擊戰、碧蹄館遭遇戰、王京圍困戰中都可以看出了。

介紹完了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現在開始介紹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期間,明軍的部隊組成。

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明朝國內的情況比第一次更糟糕,國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僅湖南一地,就不下20次農民起義,另外緬甸軍在南方不斷進攻,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斷南下,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遊牧土蠻炒花部更是在南下戰爭中打死了名將李如松將軍。這一系列的客觀原因決定了明朝根本無法派出像第一次戰爭那樣的較為精銳的部隊。
明軍在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中前後總共派出兵力大致在10萬上下,其中陸軍7萬5千到8萬之間,其兵力來源和組成如下:

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後,明軍留守朝鮮的部隊為一萬一千人:福建藤牌軍三千、遼東騎兵三千、宣府、大同騎兵的地方團練軍五千,部隊的來源和第一次戰爭一樣,在此不重複。

在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爆發前,明軍又調遼兵5千餘人,薊鎮步兵四千餘人,一共一萬人入朝:這兩支部隊與前次不一樣,雖然名義上也是遼東和薊鎮的兵,但是都不是正規軍,都是地方民團和新招募的新兵,甚至有不少還是強拉來參軍的。所以這支部隊,戰鬥力不算高。

當日軍連克南原、水原等地後,明朝又再派原在東北蒙古前線的遼兵5千、浙江兵1萬5千一共2萬人增援朝鮮戰場:這支增援部隊成分也很複雜,遼東兵5千算是正規軍,戰鬥力較強,但是浙江兵1.5萬,除了五千是北駐的浙江部隊外,其餘的一萬人,全是浙江各地的官府駐軍,全部都毫無大兵團作戰經驗,戰鬥經驗欠缺,戰鬥力也比較差。

蔚山會戰後,明軍再次派1萬雲南士兵和2萬浙江義烏新兵入朝參戰:1萬名雲南士兵,其中有2000人為雲南官軍,8000人為當地少數民族地方武裝,但是這些部隊都不是雲南前線的精銳部隊,因為當時緬甸軍也集結在雲南前線,所以明軍駐守雲南的精銳部隊無法調往朝鮮戰場,只好派些次等的部隊上朝鮮,所以這支部隊,戰鬥力算一般。2萬浙江義烏新兵的招募,主要是由於該地有抗擊倭寇的傳統,當年的戚家軍就是以該地士兵為主。這些義烏新兵,也沒有大兵團作戰經驗,但是由於此地有一定的尚武精神,所以這支部隊在朝鮮表現得還是很英勇,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同樣是蔚山會戰後,明朝雖然已經派了援兵,但是為了更好是消滅日軍,明軍前線指揮官要求再派增援部隊尤其是水軍一定要參戰,明朝又調川軍1萬和水師2萬入朝作戰:1萬川軍為四川本地地方雜牌部隊,到朝鮮後大部歸明將劉鋌指揮,這支部隊常年與四川境內的叛軍作戰,經驗豐富,但士兵組成複雜,有些是鎮壓叛軍的地方團練,有些的叛軍投誠後過來的,各部戰鬥力不一,有高有低,內部也不太團結。2萬水師是從東南沿海各地招募的水手組成,由於明軍水師的裝備遠強於日本水師,所以水軍基本上都是打勝仗。

以上就是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明軍部隊的來源和組成,我們可以看出,明軍在第二次派到朝鮮的,大部分都是些二流甚至三流部隊,也就因為如此,明軍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打得比較艱苦,中日雙方在第二次戰爭中很多時候幾乎成膠著狀態。

綜觀兩次萬曆朝鮮戰爭,日軍人數均佔優勢,而且派出的均為國內最精銳的部隊,反觀明軍,第一次派出的部隊還象點樣,第二次派出的部隊,雜牌軍、新兵一大堆,給人看了簡直認為明朝就是敷衍了事而已!所以我認為,“抗日援朝戰爭中,日軍沒有動用精銳部隊,而明軍則是動用的全國最精銳的部隊”這樣的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0
銀兩75

16

主題

48

回帖

32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6-18 00:06:54 | 顯示全部樓層
會說出日本沒動用精銳的 立論基礎在於
1.德川家康.伊達政宗等有實力的大名仍留在日本
2.日本兵員過多以致裝備差(這種論調都說的出來.....+:無言=+: )

而說明朝動用精銳 則是說明朝調動接近東北的邊防軍 當時女真族崛起 戍守東北理應都是精銳....(東北人都是活雷鋒XD)

最後就是動用了<明史>裡頭 因為對日戰爭導致明朝財政吃緊加速滅亡(原文懶的查了)  來鞏固論點

總之歷史是明朝大敗日本 崇日者也只能以日本沒出精銳來自我安慰了(話說出征不派精銳 是一心求敗嗎+:擦擦汗=+: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777

1306

主題

16185

回帖

9756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6-19 16:59:5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貘良 於 2009-6-18 00:06 發表
會說出日本沒動用精銳的 立論基礎在於
1.德川家康.伊達政宗等有實力的大名仍留在日本
2.日本兵員過多以致裝備差(這種論調都說的出來.....+:無言=+: )

而說明朝動用精銳 則是說明朝調動接近東北的邊防軍 當時女真 ...



其實去大陸作戰的日本軍都是精銳
三河武士強嗎?
不覺得
可以數出來的戰事,幾乎都是打敗
三河武士得天下
只是家康會投機而已


相比上來
薩摩武士才是精兵
另外就是小早川隆景
以及加藤清正
都是國內的名將

武備
日軍也比不上明軍
那是現實
國內的作戰
大阪之陣算是大規模,
家康軍拿幾台佛朗機來炸大阪,
就把豐臣家嚇死

看明史
在大陸作戰
明軍動了千門大砲來呢

日本人說的鐵炮,只是「火槍」而已
不是真的是「炮」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5-4 23:01 , Processed in 0.0503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