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889|回覆: 7

[轉貼] 北京故宮 - 中華帝國六百年興衰榮辱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20
銀兩593

701

主題

1919

回帖

151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8-30 22:51: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轉貼自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24900394/274/90/10/2_1.html


幹清宮是故宮內廷正殿,內廷後三宮之一。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幹清宮為寢宮,在這裡居住,也在平時處理日常政務。幹清宮正殿寶座上方懸著由清代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這個匾的背後藏有密建皇儲的“建儲匣”。  
  
    北京故宮,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 煥五彩之輝煌,作九重之嚴密。這是明永樂年間文淵閣大學士金幼孜在“皇都大一統賦”中對北京故宮的讚語。作為明,清兩代帝王的宮殿,故宮已經歷了六百年的風風雨雨,記錄著歷史的興衰。
  
    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營建北京城,此後,備料和施工持續了13年。準備木料的工匠們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的森林裡砍伐巨木,然後順著當地河道運入長江,順長江之水漂送到大運河,再經運河北上到北京。這樣,大約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建造紫禁城所需的8000萬塊用磚中用於殿堂鋪地的金磚是江蘇蘇州特產,明政府規定,漕運糧船經過產磚地,必須裝載一定數量的磚才能放行。最艱苦的工程是運送台基,台階,欄杆所需的漢白玉石料必須在冬季進行,因為這時候可以在路上潑水成冰。如果說這些工程還可以用具體數字和時間來描述的話,那麼,600多年前10萬工匠和數十萬勞役同時在故宮數平方公里的建築工地上鋪磚架木,雕石畫棟的恢弘場面,則是今人所難以想像的。



百年大修計劃
  
    今天,當你漫步在故宮殿宇之間,感嘆它昔日雄偉莊嚴之餘,稍加注意就不難發現,在許多光鮮宏偉的殿堂背後,更多的卻是經年未修的古建築 - - 搖搖欲墜的雕樑畫棟,褪色脫落的油漆彩繪和積滿污垢的漢白玉石,許多甚至已經到了“不救則亡”的地步。因此故宮對遊客開放的區域尚不足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如今的紫禁城更多的只是一種陰柔氣息。王朝早已經被埋葬,當年皇權的陽剛霸氣早已被風霜利劍打磨得蕩然無存。在“遊人止步”的牌子和緊鎖的大門背後,參觀者只能透過門縫窺測昔日帝王生活的遺跡。
  
    故宮作為一組結構嚴謹的龐大建築群,需要及時的維護。自明至清,雖經歷史興衰,作為皇城的故宮經多次修復,不斷完善,特別是在乾隆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添建,改建,重修,遂成今日之規模。但是自清晚以來,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國力衰微,故宮沒有得到過足夠的維護。建國後,上世紀 50年代進行了一次大修,光是垃圾就運走了25萬立方米,用這些垃圾,可以從北京到天津修一條 6米寬,路基35厘米高的公路。由此可以看到當時故宮破敗淒涼的面貌。此後在故宮維護上國家也在不斷投入,但國家投入仍不能滿足保護故宮的需求。很多地方長期得不到維修,情況越來越嚴重,最終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關注。
  
    2001年11月1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來到故宮,就此問題召開辦公會議,隨後國務院發了“會議紀要”。故宮整體維修是國之大事,歷史重任,在中央領導的關心下,故宮大修工程由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三個部門推動步入正規。經過三年的努力,2005年3月15日,“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得到了國家文物局批复。“大綱“確定大修工程的目標是完整保護和整體維修故宮建築群,故宮大修分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2003年至2008年,2009年至2014年,2015年至2020年。預計投資 19.52億元人民幣。在沸沸揚揚中,期待已久的故宮大修已經開始了它的漫長歷程。這是自1911年故宮修繕後,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的首次整體大修。



武英殿正殿老照片
  
    武英殿 - 李自成在此當過一日皇帝
  
    故宮大修工程從 2002年年底對武英殿進行修繕試點開始。武英殿位於太和殿西南方,內金水河畔,落成於明永樂年間(1420年),佔地約 1.2萬平方米,主要建築 60餘間,6500多平方米(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建築群為前後兩重,由武英門,武英殿,敬思殿,凝道殿,煥章殿,恆壽齋,浴德堂諸殿堂以及左右廊房63楹組成。
  
    1644年明清交替之際,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縊死煤山,吳三桂獻關降清,4月29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倉促登基,做了一天的大順朝皇帝,大順軍因軍心懈怠,無力抵抗入關的清兵,翌日便撤離北京。不久,多爾袞佔領京城,被投降的明朝官員用龍轎抬進武英殿;數月後,順治帝入關登基,一開始也是住在武英殿。一幕幕令人眼花繚亂的“歷史大戲”,在武英殿裡相繼上演。清康熙十九年(1681年),這裡成為清宮修書處,為皇室編書出書服務。在這裡修書,編書,校書的最多時有上千人,造就了著名的武英殿“殿版”書。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燒毀正殿,後殿,殿門,東配殿,浴德堂等建築共37間,書籍版片焚燒殆盡,同年重建。
  
    武英殿建築格局奠基在明代,主要建築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大火後再建,並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進行過大規模整修。1914年,沉寂多時的武英殿再次熱鬧起來。在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下,重修過廊,鑿牆開窗,武英殿被改建為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陳列所正式對外開放,500年的皇宮禁地第一次向公眾打開了厚重的大門。兩天之內,5萬名市民擁入紫禁城。隨後,武英殿裡安裝了紫禁城內的第一部電話和自來水系統。自辛亥革命至今歷經百年風雨,武英殿已顯老態。
  
    古建修繕的第一步是前期勘察設計工作。2001年起,故宮工作人員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查找武英殿的歷史資料,進行現場勘察,做設計方案。在勘察中,發現大殿的兩個大樑以及一根立柱已經嚴重腐朽。作為故宮大修的“試點”工程,除了古建築的修繕外,武英殿工程還肩負著另外兩重使命:一是在許多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已經失傳的前提下,解決古建修繕中最關鍵的木,瓦,油(顏料)的難題;二是為已經全面啟動的故宮大修找出一條科學修繕,使用和管理的道路。
  
    現在故宮古建修繕中心的在職人員有100人左右,這些工匠的平均年齡有四十六七歲,全都是北京人。在這次大修中,這些工匠是絕對主力。有的故宮古建施工隊員工是祖孫三代都在這裡工作。故宮大修工程的六大主要材料中,磚,琉璃瓦,木材,石材,金箔五種,完全是傳統材料,甚至磚,瓦,石,金的生產場地都是歷史上的原產地。迄今為止,故宮大修已經使用了56萬塊青磚,91.4萬塊琉璃瓦,27萬塊复釉翻新琉璃瓦,4781立方米木材,84.9萬張金箔,48立方米石材。
  
    故宮大修用的蘇州“金磚”產自蘇州陸墓御窯磚瓦廠,現代金磚製作仍然採用古法,首先要把土料挖出來晾,經過風吹,雨淋,日曬,然後將土埋在土池裡一段時間後再挖出來晾,接下來才能製作土坯。烘烤通常要四五十天。製造金磚的整個過程,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其選料精良,製作精細, “敲之有聲,斷之密而無孔”。顏色非常均勻,密度達標,是延續明清歷史傳統的成熟產品。故宮已經和正在使用的蘇州金磚數量在4萬塊左右,相當於重新鋪出9個太和殿,其中武英殿建築群耗用了3600塊金磚,“太和”,“中和”和“保和”三大殿耗用1800塊金磚。
  
    在此次對武英殿的大修中,琉璃瓦破損或脫釉嚴重的都被換掉,此次共換掉約 30%,主要是前殿和後殿前面的屋頂。所有的琉璃瓦都有單獨的樣式要求,都是手工加工。瓦胎的土料都是來自門頭溝。故宮古建築中包含大量油飾彩畫,其中許多是清朝康幹時期的彩畫,這些彩畫十分珍貴。但是,現在內簷現存彩畫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表層龜裂,起甲,剝離,褪色,污染等病害現象,地仗酥鹼,空鼓較嚴重,有些脫落嚴重。技術人員借助了一些現代技術,譬如對於局部空鼓和部分起甲的彩畫,採取注射滲透加固的方法。
  
    故宮維修過程中,激光雷達技術被應用於古建築數字化保護,古建築木構件樹種配置模式以及物理學性質變異性研究也得到運用。在清洗“水晶宮”故宮靈沼軒時,選擇國際先進的噴砂物理方法進行了試驗 ---歐美許多主要古蹟清洗保護採用該項技術,如梵蒂岡“天主大教堂”,埃及梅農巨像,美國自由女神像,美國國會山總統像等。
  
    大修後的武英殿成為故宮博物院書畫館,常年展出館藏書畫,包括:王羲之的“蘭亭序”臨本,黃庭堅的“詩送四十九侄”卷,米芾“珊瑚貼”頁,趙孟俯“秀石疏林圖“卷,唐寅”錢塘景物圖“軸,文徵明”曲港歸舟圖“軸,傅山草書詩軸,朱耷”弇州山人詩“軸,石濤”雲山圖“軸等,展覽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目前展出的69件書畫精品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尤其是“晉唐宋元”部分的12件均是一級甲等文物。故宮博物院收藏有除帝后書畫外的歷代書畫作品45000餘件,歷代書法作品50000餘件,囊括了自兩晉到明清近兩千年不同時期的優秀佳作,基本能夠反映中國美術史發展的脈絡。



建福宮花園 - 乾隆藏寶閣的一場神秘大火
  
    紫禁城內西北隅,有一座清代乾隆初年建成的宮廷花園,因其隨建福宮而建,故名“建福宮花園”,又因花園地處內廷西部,亦稱為西花園。北京故宮內現存的四座禦花園中,建福宮花園是規模較大,年代較早,造園藝術極高,曾經保藏文物珍寶最豐富的一座。
  
    建福宮花園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面積 407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 2808.98平方米。有建築十餘座,且宮室軒館無所不有,亭台樓閣高低錯落,更配以山石樹木,秀麗典雅,集宮,殿,樓,閣,齋,堂,亭,軒於一體,是乾隆皇帝參照江南私家園林營建的宮中之園,也是紫禁城內空間變化最豐富的院落。這組建築分為東西兩部分,東一組依南北軸線依次排列為撫辰殿,建福宮,惠風亭,靜怡軒,慧曜樓,以三組院落連為一體,前部緊湊,後部疏朗,風格各異而錯落有序,佈局不失皇宮建築的嚴謹。西一組呈以延春閣為中的向心佈局,閣北有敬勝齋相伴,南有疊石相依,西有碧琳館,妙蓮華室,凝暉堂,東與靜怡軒相鄰,多體現乾隆朝宮廷花園靈活多變,豐富多彩的特點。由於乾隆皇帝的鍾愛,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肇建寧壽宮花園時,更將建福宮花園作為藍圖之一。
  
    建福宮花園建成後,乾隆皇帝對他著意經營的花園十分得意,將他自己收藏的古物珍玩和各地進貢,大臣們奉獻的精品珍寶都收存在這裡,成了清宮內收藏珍寶最多的地方。乾隆去世後,繼承其位的嘉慶皇帝為了防止其珍寶流失,下令將這些珍寶玩物全部封存,裝滿了建福宮一帶的許多殿堂和庫房。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對建福宮和花園是這樣描述的:“滿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 ...這是當年乾隆最心愛的珍玩。”除此之外,一些樓閣中平時還供奉了許多金佛,金塔及各種精美的金玉法器和藏文經版以及清代九位皇帝的畫像,行樂圖和名人字畫,古玩文物等等,連溥儀大婚時候的全部禮品也都存放在這裡。建福宮究竟有多少珍寶,原來無人統計過。



1923年6月27日夜裡,一股濃煙突然從建福宮花園中升起,隨即大火熊熊蔓延,整整燒了一晝夜,直到第二天才被撲滅。靜怡軒,延春閣,敬勝齋及中正殿等皆焚於火,這座瑰麗的皇家花園連同無數文物珍寶化為灰燼,只剩下了不能燃燒的石砌台基和太湖石,損失之大無可估量。僅據西花園失火後遜位清皇室內務府開具的一張清單上說:此次共燒毀金佛2665尊,字畫 1157件,435件古玩,古書幾萬冊。經過火場遺址的一番清理,人們在瓦礫中揀拾出被火熔化的金銀珍寶,佛像經版等,共裝了508個大麻袋,殘傷玉器43箱。一些商人靠承包清運焦土垃圾,又從中篩選出不少金銀財寶,發了大財。人們從故宮 500多年的歷史檔案中看到皇宮失火多次,都有原因可查,獨獨這一場無名大火查不出原因來。後來人們從許多跡象中,查出了這樣一個線索,認為是“太監偷盜放火滅跡”。
  
    1923年,早已被趕下台的溥儀皇帝,自知可能在此住不長久,就想了解一下宮中還藏有多少珍寶以便早為日後作打算,於是便決定開展一次徹底的清點。清點的重點當然就是建福宮花園。自從清末以來,皇家管束已經鬆弛,特別是王朝被推翻之後,宮中太監,管事們就不斷盜竊財寶,偷偷攜帶出宮換取金錢。當時琉璃廠的許多古董攤,店中,就經常出現從宮中流出的珍寶。這些人從宮中偷出的東西太多了,這次要徹底清點,必然會露出破綻,一旦查出來,很多人都逃不了幹系,必將受到懲處。於是,他們便想了個放火焚燒滅跡的招數。其實,溥儀統治的小朝廷,從上至下,盜竊成風,當中也有溥儀自己一份。英法聯軍在洗劫圓明園之後同樣使用了這招。



在建福宮花園廢墟上重新矗立起來的延春閣
  
    在時隔近80年後,1999年故宮博物院啟動了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復建工程主要得益於香港企業家陳啟宗先生為主席的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資金支持,基金會通過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為複建工程提供了全額經費的捐款。經國務院批准,復建工程於2000年5月正式開工。復建工程包括建福宮花園及建福宮後半部分建築。故宮古建部為複建方案蒐集了大量資料,為工程提供了翔實、可靠的資料和復原設計。古建修繕中心組織進行了精心施工,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監理。復建工程歷經六年,至2006年秋基本竣工。建福宮花園的複建工程不僅重現了一座瑰麗華美的皇家花園,抹去了上個世紀紫禁城中的這片疤痕,使古建築傳統的工藝做法得以傳承。復建的建福宮花園內古建築彩畫富麗堂皇,使用了大量瀝粉貼金進行渲染,共用黃金2800多克,用金量在同等面積中國古建築中堪稱之最。復建工程中難度最大的是採購材料,復建使用的材料都要去原物產地採購。在延春閣東側的院內,兩處約3米高的虎皮石牆已經坍塌大半,清代使用的是多種顏色的砂質石材。為了尋找同樣的石材,工作人員花費了兩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內搜尋,最終找到。



倦勤齋——乾隆皇帝的憩息之所
  
    與武英殿大修同期進行的還有倦勤齋大修,在故宮的東北部,寧壽宮花園北端,有一處建築,面南向,北靠紅牆,東西共九間,是寧壽宮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正中前簷下懸乾隆御筆“倦勤齋”額,“耄期倦於勤”是倦勤齋的含義,顯示這裡是太上皇的憩息之所。室內嵌竹絲掛簷,鑲玉透繡槅扇,一派江南風韻,精緻優雅。乾隆皇帝晚年最明智之舉是退位當上太上皇。一生榮華的乾隆85歲退休後也得找個地方,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的倦勤齋被他看上,此房按照太上皇的意圖,重修設計裝修,其奢華除“嘆為觀止”一詞別無他選。內部裝飾是故宮內最為豪華的場所之一,建築級別很高,此前因技術難度高從未修繕。倦勤齋內的家具均為紫檀木結構,紗櫥也為雙面繡,窗上也鑲嵌著數千片和闐玉片,可見其裝飾的豪華程度。
  
    不過乾隆做了太上皇后並沒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權利,所以也並未在這里居住,更多時間這裡成為乾隆聽戲消遣的場所。乾隆之後,嘉慶、道光、光緒等皇帝也有在倦勤齋活動的遺跡,並以此作為書房。齋內的內裝修及其佈局沒有大的變動,基本保持了乾隆時期的原貌,僅根據皇帝各自生活習慣的不同略有改變。
  
    在倦勤齋室內的頂棚及西牆、北牆上有滿繪的圖畫,它們被稱為“通景畫”,共170平方米,這是目前發現的全國最大卷本的通景畫。它是由歐洲傳教士畫家郎士寧,及他們的中國助手借鑒了歐洲教堂中的天頂畫和全景畫的形式,而移植於清代宮廷內的。這類繪畫是立體的,保存至今僅倦勤齋這一處,因此彌足珍貴。由於室內鏡子的反射,南面窗外的景色可以反射到北面牆上的畫上。奇妙的是,除了畫上的仙鶴等動物之外,窗外的景色跟畫上的景色非常一致,看起來很漂亮。但由於年代久遠,一些畫出現了斷裂、丟失、蟲蛀和鼠咬,有的地方顏色褪色也比較厲害。為此,此次大修中,故宮請來專業的書畫保護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修復。通景畫當時用的背紙是乾隆時期的高麗紙,現在已經找不到一模一樣的高麗紙了。為此,故宮進行了大量的尋訪工作,去過安徽、浙江和海南,最後確定用安徽一家紙廠的桑皮紙。桑皮紙是用純桑樹皮製成,而且操作過程全部用手工完成。此次倦勤齋的修復過程,也對以後整個故宮修復的研究和工藝都有很大幫助,並能起到一些借鑒作用。



故宮地下庫房空調系統局部平面圖
  
    故宮神秘的地下庫房
  
    北京故宮的現有造冊文物逾105萬件,而每天能與遊客見面的展品,僅佔其全部館藏的不到1%。那麼,還有99%的故宮國寶究竟藏身何處呢?解放前故宮儲藏文物只有四個庫房,保和殿東西府、康壽宮以及延禧宮。其中延禧宮是在原來廢棄的基址上復建的,是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庫房。解放後故宮的文物進行了初步清點,到1954年基本出了本有眉目的賬。 60年代又做更細緻的核對,每件文物做了卡片,做到賬卡物統一。
  
    在故宮的高牆深院中,隱匿著一處鮮為人知的地下文物庫房,故宮的珍藏大部存於此處。這座地下庫房是中國第一座地下文物專用倉庫。
  
    1983年故宮開始修建地下文物倉庫,至1997年完工,歷時14年。進西華門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對面有一座空場,被用作武警的足球場,北側牆上還貼著射擊用的靶子,空場的下面就是地下文物庫,而牆內側是入口。地庫俯視之下為'田'字形結構,上下分3層,總面積22000多平方米,藏有文物80餘萬件。地庫為一個架空結構,六面都不接觸泥土,四周為'回'字形,下面被柱子撐起,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防潮,防止有水滲入。地庫共有大小庫房100餘座,大的十餘平方米,小的七八平方米。庫房內有高兩米左右的鐵櫃,文物一層一層地放於其中。所有文物在進庫前都要經過熏蒸,以除蟲消毒。每件文物都有一個相應的囊匣,根據形狀的不同內槽也不同。庫內對溫度與濕度的要求極為嚴格,溫度恆定在15.5℃左右,濕度則依據不同文物設定在50%左右,並設有自動感應的氣體滅火裝置。一旦發生火災,系統可在30秒內完成自動滅火噴灑,且絲毫不損傷文物。地庫底板和四周都採用了雙層防護,並按照三級人防標准設防,具有戰爭防護能力,能防原子彈襲擊,同時具備抗震能力。
  
    地庫內的防盜設施極為先進,其使用的紅外安全監測系統是目前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監視系統能保證24小時全天候監視。庫內的大門和各小間的防護門用20厘米厚全鋼鑄造,並設有密碼鎖。為防止監守自盜,下班時庫房人員必須把鑰匙交至鑰匙房,一旦交晚了或忘記,庫房密碼馬上更改。據介紹,這種防盜門的價值為10萬美元,密碼鎖實行雙鑰匙制,入口處的警衛室掌握大門鑰匙,具體庫房則由鑰匙房掌握。保管員每天要入庫2至3次,做例行檢查,平時庫內不開燈,人走燈滅。
  
    修建故宮地下展廳
  
    伴隨著故宮大修計劃的啟動,一直被擱置的地下展廳修建計劃再次被擺上議事日程。作為故宮大修的一項重要內容,建設地下展廳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故宮文物展覽的問題。故宮現有文物達1052653件之多,但由於技術條件等原因,目前10個陳列室公開展出的只有8000多件,佔故宮收藏量的1%不到!由於故宮建築屬木構體系,因而目前還難以改造為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無法安裝恆溫、保濕的展覽設備,無法建立最新的防火、防盜安全報警系統等,而做不到這些實際上是對文物的一種變相破壞。一方面要保護文物,讓沉睡多年的無價之寶能有機會與觀眾們見面,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古建築不受損壞,尷尬的處境讓故宮博物院進退兩難。
  
    十多年來,關於在故宮內是否合適修建“地下展廳”的討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修建地下展廳的關鍵在於是否會對故宮整體地基造成破壞。據說,當年為了防止敵人通過挖地道進入皇宮,明成祖在宮殿的四周挖了很深的地溝並灌入了江米汁和石灰水,使得地溝和整個地基粘合成了一個整體,以至於故宮在經歷了若干地震後依然巍然聳立、毫髮未傷。而來自故宮的聲音是,故宮整體地基的說法並不准確。故宮方面的勘測結果是一組建築的地基是與該組建築群相適應的,地下展廳的修建對於故宮整體而言並無大礙。



北京故宮概況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明初主持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佈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佈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 “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禦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於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如明代正統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曆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後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后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於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 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壞,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 1988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闢為“故宮博物院”。




故宮大事記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台灣。
  
    1949年1月,北平穩定後,故宮得到了修養。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2年, 北京故宮開始進行為期19年的大修。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8-31 17:4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宮大修完成  預計2020年完工
紫禁城 多少血淚交織及歷史紛亂  不禁令人感嘆
我愛北京故宮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國之初  北京城市改造計畫  故宮 也差點不保 曾經被列為拆除行列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20
銀兩593

701

主題

1919

回帖

151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10-9-2 17: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虛無飄渺 於 2010-8-31 17:45 發表
故宮大修完成  預計2020年完工
紫禁城 多少血淚交織及歷史紛亂  不禁令人感嘆
我愛北京故宮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國之初  北京城市改造計畫  故宮 也差點不保 曾經被列為拆除行列 ...


如果故宮有一天毀於戰火抑或遭到拆除,敝人願與之玉石俱焚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9-2 18:38:57 | 顯示全部樓層
同道之人  
故宮現今應不置於毀於戰爭之中  
天災那可就不好說
話說  故宮參觀 應該限制人數的  不然有礙質量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20
銀兩593

701

主題

1919

回帖

151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10-9-2 19:5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虛無飄渺 於 2010-9-2 18:38 發表

話說  故宮參觀 應該限制人數的  不然有礙質量


台北故宮亦然+:苦惱的煙狂=+: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24
銀兩111

408

主題

5249

回帖

3099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9-3 00:20:31 | 顯示全部樓層
那些大陸人在紫禁城內破壞,吐啖+:怒火中燒=+:
簡直是不尊重中國+:翻桌=+: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35
銀兩1575

74

主題

1287

回帖

1041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9-3 17:51:37 | 顯示全部樓層
還有許多遊客 在門板或石塊  還有御花園的樹幹上  刻字留念.....無語..= = "
勘尋敵手共論圖
高處不勝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0
銀兩930

6

主題

80

回帖

43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9-10 13:29:35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宮顯示出清朝統治者既胸襟  接收前朝皇宮  將大明門反轉變成大清門就OK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5-4 22:43 , Processed in 0.0540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