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梨花 發表於 2023-12-27 17:27:42

中国中文教育简史与评论

在2019年以前,中国各省市的教科书存在差异。为了统一全国教科书,2020年中国政府推行了“部编本”。这套新教材,其古诗文内容占比大约50%,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古诗文在教材中占有相当比重,但在中国的实际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比例并非完全依赖于教材的安排。与此相对,台湾的教学大纲并没有设定明确的“必读”或“必考”条目,而更多是教师个人对某些课文的期望。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有所不同,其“课程标准”(类似台湾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各个学阶必须背诵的古诗文数量,并提供了推荐的背诵篇目名单。

在中国的中高考(即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中,文言文的考查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填空题,例如考查《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课程标准推荐篇目;二是分析3-400字的陌生古文,如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中的题目,重点考察学生对推荐背诵篇目中的字词、语法、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高考竞争激烈的地区,教师通常优先教授古诗文,特别是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内容。其他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小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等,通常只在课堂上简要讲解,而与高考关联不大的文学作品则留给学生自学。至于那些不属于必背篇目的古诗文,如《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的《<山水训>五则》或《东京梦华录》中的《市井笔记三则》,通常不会在课堂上讲解。可以说,至少70%的高中语文课程时间都用于反复学习高考必考的古诗文,这对于大多数竞争激烈的地区而言,并不夸张。

另外,关于古诗文在高考中的分值,2023年全国甲卷的满分为150分,其中古诗文部分实际占34分,包括默写6分、古文阅读20分以及古诗(词、曲)阅读8分。

中国目前的必修和选修教育制度中,虽然有规定必修和选修的内容,但实际操作通常依赖于高考内容。例如,在新部编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括《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五种选修教材,如《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在这些选修教材中,由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包含了课程标准中的古诗文和古代文论,因此通常会被选为教学内容。其他教材则可能根据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要求随意选择。

最后,通过比较新部编本和2006年旧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可以看出教材内容的不同选择。例如,在旧人教版的《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课本中,就包含了《日知录》的部分内容,如《日知录》卷十九的《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和《文人之多》等节选。

在中国,一种流行的教育观念是“重复阅读直至领会其意”,或者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理念强调了背诵而非深入理解。关于这一点,可能有观点认为它是由温儒敏提出的。温儒敏是负责编写新版部编本教材的主编,这套教材覆盖了中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但要注意的是,目前温儒敏公开表态的观点仅限于“小学阶段可以不求甚解”。

至于王财贵,这是我之前不太熟悉的一个名字。经过查找,了解到他是一所“读经学校”的创办者,这类学校主张不让孩子接受常规学校教育,而是从小开始阅读经典。这样的教育模式在2000年代到2010年代早期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中国对私立学校和教育培训行业的打压,这类学校现在几乎已经消失。关于教育培训行业的兴衰,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适合在此详细讨论。

回顾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各版教学大纲,从文革结束至今共经历了1980、1986、1988、1991、1992、1994、2000、2003、2011、2017、2020共11个版本的更新。在这些版本中,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的“背诵数量要求”和“推荐背诵篇目”是在2000年后首次出现的。然而,背诵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大纲中一直都有其位置。因此,王财贵对中国语文教育中“背诵”传统的影响似乎相对有限,至少说因他而导致中国教学大纲的变化,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可信。

青木梨花 發表於 2023-12-27 17:30:15

这篇延续“台湾课纲删《廉耻》!?”的讨论,
针对中国中文教育做些介绍和评论。
我个人是对不知其所以然的背诵教育相当反感 23333

鄭澤茂 發表於 2023-12-27 20:01:58

背誦可陶冶性情,有朝一日中能用到!

章汶智 發表於 2023-12-27 20:06:21

填空題難度相當高,不過類似於台灣「默寫」,大考雖然不會有默寫,但小考經常這樣做

瓜爾佳恩憐 發表於 2023-12-27 20:09:50

讀經學校這台灣也有類似的東西,叫做讀經班

莫日根哈日查蓋 發表於 2023-12-27 21:28:05

有意思
如果能做個對比就更好了

慕琬玥 發表於 2023-12-28 13:04:20

整體上來看,中國教育感覺更偏向填鴨式的方式呢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中文教育简史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