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562|回覆: 4

[轉貼] 「近代」沙俄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克裡木戰爭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5-11 22:45: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克裡木戰爭,是俄國同英、法、土(後來加上撒丁王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因為主戰場在克裡木(亦譯克裡米亞),故有此名。這次戰爭也可以稱為東方戰爭,因為它與“東方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
   
    東方問題和列強在近東的爭奪
   
    所謂“東方問題”,實際上是歐洲列強爭相繼承奧斯曼帝國“遺產”,從而引起的一系列激烈復雜的國際衝突。一般說來,它從18世紀末葉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
   
    一度稱霸歐洲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到18世紀即逐步衰落。19世紀上半期,由於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軍事封建的中央政權進一步削弱,各地軍事長官(帕沙)力圖擺脫最高統治者蘇丹(亦譯素丹)的控制;同時,巴爾干半島上的斯拉夫人、希腊人、羅馬尼亞人等民族奮起反抗土耳其的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在這種形勢下,土耳其國勢江河日下,為歐洲列強的爭奪大開方便之門。
   
    在所謂土耳其“遺產”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兩海峽(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對各列強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們是溝通黑海與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金橋”,是世界第一流的軍事戰略要地,歷來為兵家所必爭。用恩格斯的話來說,“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在貿易上的意義同時也使它們成為頭等的軍事要地,在每次戰爭中都具有決定的意義”。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稱之為“我們房屋的鑰匙”。據說拿破侖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上時也回憶說,他寧願“放棄對半個世界的統治,也不願把那兩個狹窄的海峽讓與俄國”。
   
    19世紀前半期圍繞東方問題角逐的主要是俄、英、法、奧等國。一方面,它們對土耳其軟硬兼施,迫其就範;另一方面,列強之間既有爭奪又有勾結,不斷變換策略,以實現各自的侵略擴張目標。通常俄國對土耳其采取步步進逼的政策,英法之間雖然也有摩擦,但為阻止俄國大舉南下往往奉行“維持現狀”的政策,實質上是在保衛土耳其帝國領土完整的幌子下,保存野蠻殘酷的民族壓迫,並且把土耳其拉到自己一邊。
   
    在這場角逐中,英法兩國的優勢在於它們擁有強大的海軍,同時經過長期經營,在土耳其擁有強大的經濟勢力和政治影響。俄國則可以利用宗教和民族關系,打著保護東正教和斯拉夫人的旗號,“支持”巴爾干民族反對土耳其壓迫的良族解放鬥爭,以實現稱霸巴爾干和控制兩海峽的戰略目標。從1815年拿破侖戰爭結束之後,沙皇俄國憑借它在歐洲取得的霸主地位,積極推行南下政策。沙皇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上台不久,就利用希腊人民反土起義造成的有利形勢,逼迫土耳其政府於1826年簽署《阿克爾曼協定》。按照協定,土耳其不僅承認當時的俄土邊界有效,而且承認俄國對塞爾維亞以及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多瑙河兩公國)的“保護權”,保證俄國商船在土耳其水域自由通航,並且放棄黑海沿岸俄土有爭議的地區。
   
    但是,土耳其蘇丹在奧地利總理梅特涅的勸告下,在希腊問題上不肯讓步,一面繼續出兵鎮壓希腊起義,一面拒絕俄、英、法“調解”。於是俄國勾結英法,封鎖希腊水域,以武力制止土軍的行動。1827年10月,俄、英、法聯軍殲滅土艦隊於納瓦林港。這一事件更加激起土耳其的憤怒,同年底土政府宣布廢除俄土之間的一切條約,關閉博斯普魯斯海峽,沒收俄國貨物。這對俄國的南下擴張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俄國亦無可奈何,因為它當時正在同波斯進行戰爭,抽不出更多的軍隊來對付土耳其。緊接俄波(斯)和約簽訂之後,尼古拉一世迫不及待地於1828年4月對土宣戰。軍事行動在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兩個戰場同時展開。在巴爾千方向,俄軍10萬人首先侵占了多瑙河兩公國,隨後渡過多瑙河,繼續發展攻勢,企圖在入冬之前打到君士坦丁堡。但俄國本身准備不足,對土耳其的力量估計過低,以致攻勢受挫,被迫在多瑙河兩岸轉入冬營。高加索戰場雖然發展較順利,但不起決定作用。
   
    英奧等歐洲列強對於俄土戰爭的進程十分關注。尼古拉一世擔心奧地利入侵多瑙河兩公國,更害怕國內人民的不滿情緒,急欲迅速打敗土耳其,結束戰爭。1829年6月,俄軍發動第2次多瑙河戰役,大破土軍,並乘勝翻越巴爾干山脈,向君士坦丁堡進軍。西方列強擔心土耳其首都落入俄軍之手,推動土耳其媾和。
1829年9月,俄土雙方在亞德裡亞諾波爾簽訂和約。土耳其被迫承認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島嶼、黑海東岸(從庫班河口至聖尼古拉)等廣大地區歸屬俄國,承認南高加索地區“永遠”並入俄國,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兩海峽對俄國和其他外國商船開放。土耳其還必須向俄國交納1000萬荷蘭盾的賠款。
   
    這次俄土戰爭的結果,俄國雖未能奪占君士坦丁堡和兩海峽,但空前地加強了在巴爾干和高加索的地位,在當時的國際和國內條件下,這是尼古拉一世所能取得的最大勝利。
   
    上次俄土戰爭之後,尼古拉一世繼續對土耳其步步進逼。1833年他利用土耳其發生內亂之機,出動3萬俄軍,協助蘇丹“保衛”君士坦丁堡。事後逼蘇丹簽訂安吉阿爾一斯凱萊西條約,把土耳其,特別是黑海海峽置於俄國的實際控制之下。英國對此大為不滿,聯合奧地利和普魯士(後來加上法國)等列強,於1840和1841年先後搞兩個倫敦協定,把土耳其置於國際共管之下,實際上加強土耳其對英國的依附性,剝奪俄國通過安吉阿爾一斯凱萊西條約取得的某些特權,這對俄國是當頭一棒。但是它並沒有收斂自己的南下擴張政策,只是在等待新的有利時機。
   
    1848年,爆發了震撼全歐洲的大革命。身為“神聖同盟”盟主的沙皇俄國,再次充當鎮壓歐洲革命的主力軍。這場大革命被鎮壓下去之後,俄國在歐洲的影響增大,奧地利和普魯士國王都拜倒在俄國沙皇腳下,法國經過大動亂還沒有恢復元氣。只有英國仍然是強大的對手,但英國保守派——托利黨人是沙皇政府的朋友。尼古拉一世迫不及待地利用這種有利形勢強行推進其南下擴張政策,從英國的影響下奪回土耳其。
   
    但是,沙皇政府錯誤地估計了形勢。
   
    到19世紀中期,工業資本主義不僅在英法占據了統治地位,而且在比較落後的奧地利和普魯士都有長足的進步,因此這些國家都狂熱地爭奪國外市場。在中東近東一帶擁有重大利益的英國,絕不會對俄國讓步。同樣,長期以來積極向中近東(主要是埃及和敘利亞)擴張的法國也不會退卻。特別是1852年路易·拿破侖(即拿破侖第三)稱帝後,為了鞏固其在國內的統治,迫切需要像拿破侖一世那樣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尼古拉一世對法帝國和路易·拿破侖本人的蔑視,使兩國的關系日趨緊張。甚至在1848∼1849年革命風暴中遭到嚴重削弱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感激俄國沙皇的拯救,但不甘心巴爾干半島落入俄國之手,因為這不僅會限制奧地利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會刺激奧國統治下的1000多萬斯拉夫人的反奧鬥爭。
   
    正當俄國對土耳其劍拔弩張的時候,發生了“巴勒斯坦聖地”屬誰的爭執,成了克裡木戰爭的導火線。“巴勒斯坦聖地”位於奧斯曼帝國境內,天主教會和東正教會互相爭奪“聖地”的管理權。法國皇帝路易·拿破侖利用這個事件制造外交衝突,他以天主教徒保護人的身份,要求土耳其蘇丹尊重天主教徒的權利。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利用這個事件大作文章,他以東正教徒保護人的身份,要求土耳其蘇丹尊重東正教徒的權利。土耳其蘇丹指望得到英法的支持,把“聖地”的管理權交給天主教會。隨即展開一場外交戰。法國艦隊開進愛琴海示威,俄國陸軍則陳兵土耳其邊境。1853年初,尼古拉一世再次企圖拉攏英國共同瓜分土耳其:埃及和克裡特給英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多瑙河兩公國歸俄國。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孤立法國。但他過高估計了英法矛盾,過低估計了英法與俄國的矛盾。他的建議反而促使英法更加接近,同時使土耳其更加強硬。尼古拉一世決定對土耳其進行訛詐。1853年1月派出以緬希科夫為首的高級使團,乘坐戰艦,耀武揚威地到達君士坦丁堡,責令土耳其政府恢復東正教徒的權利,而且要以特別協定的形式作出莊嚴保證。俄方提出,作為談判的先決條件,土政府必須立即將親法的外交大臣福阿德撤職。土政府迫於俄國的威勢,部分地滿足了俄國的要求,但拒絕簽訂協定,不承認俄國沙皇對土耳其東正教臣民的保護。緬希科夫使團未能圓滿完成任務,5月間離土回國。同時,英法艦隊開進達達尼爾海峽。7月初,為了進一步對土施加壓力,尼古拉一世派戈爾恰科夫率領17萬俄軍,再次侵占多瑙河兩公國。事態發展到俄土斷交。
   
    歐洲列強的全權代表聚集到維也納,商討解決“東方危機”的辦法。土耳其在英法支持下態度強硬,10月9日限令俄軍在18天內撤出多瑙河兩公國。俄方斷然拒絕,於是爆發了戰爭。從俄土交戰開始,發展成以俄國為一方,以英、法、土以及薩丁(法國的附庸,1855年初參戰)為另一方的大規模戰爭。
   
    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和作戰計劃
    雙方兵力對比克裡木戰爭中,俄國自始至終是孤軍作戰,沒有同盟軍。據俄國陸軍部統計,1853年1月,俄國陸軍正規部隊和非正規部隊在冊官兵總數共達140萬人,但實際服役的約為100萬人,其中步兵占2/3,騎兵占1/5,炮兵占1/13。全軍編為14個軍,其中步兵軍11個(110個團)、騎兵軍3個(59個團)。野戰炮兵平時擁有各種舊式火炮1134門,加上封存的火炮,戰時可達1446門。還必須指出,俄國的100萬軍隊中能用於對外作戰的部隊不到一半,其余部隊大都用於維持國內“治安”,鎮壓人民的反抗。
   
    俄國海軍兩大主要艦隊實力如下:波羅的海艦隊擁有戰艦206艘,艦炮3138門。黑海艦隊擁有戰艦178艘,艦炮2572門。主要作戰艦只都是舊式帆船。加上其他小艦隊,海軍總兵力約為9萬余人,其中作戰部隊只有5萬人。
   
    俄國軍事上最根本的弱點是全面落後。尼古拉一世本人是普魯士軍事制度的狂熱崇拜者,部隊訓練是為檢閱,不是為實戰,因此大搞形式主義。為了確保士兵絕對服從,他實行駭人聽聞的棍棒紀律,使士兵無法忍受,士氣極端低落。士兵服役期長達22∼25年,嚴重影響了經過訓練的後備兵員的儲備。80∼90%的軍官沒有受過專門的軍事教育。軍事工業遠遠不能適應戰爭需要,克裡木戰爭前夕,部隊裝備的主要兵器是已經過時的滑膛火熗,其性能與拿破侖戰爭時的火槍差不多。炮兵裝備也大體上停留在拿破侖戰爭時期的水平上。作戰思想也是如此,即認為像拿破侖一樣通過一兩次總決戰即可決定戰爭全局。俄國海軍的絕大部分艦只仍為木制帆船,克裡木戰爭前夕,俄國海軍連一艘螺旋槳的主力艦也沒有。同陸軍一樣,海軍訓練也主要是為檢閱,但黑海艦隊由於遠離首都彼得堡,天高皇帝遠,檢閱機會不多,因而較之波羅的海艦隊更注重實戰訓練,也湧現了像科爾尼洛夫和納希莫夫等比較有能力的海軍將領。
   
    克裡木戰爭前夕,法國陸軍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總兵力約55∼57萬人,其中步兵100個團,騎兵32個團,炮兵16個團,約1200門炮。法軍步兵特別是使用獵兵槍的輕步兵較強。火炮的質量好,射程較遠,便於機動。法國海軍擁有171艘戰艦(其中25艘主力艦),大部分是汽船。
   
    英國陸軍只有16.2萬人,且分駐在印度及其他殖民地,能投入克裡木戰爭的不過5萬人左右,但武器裝備精良。英國最大的強點在於海軍。克裡木戰爭前夕,英海軍擁有200余艘艦船(戰列艦30艘),4673門炮。汽船數量多。例如30艘戰列艦中,汽船占11艘;82艘巡洋艦中,汽船占32艘。
   
    英法兩國軍隊也存在某些弱點,特別是戰術運用和組織指揮並不高明。但兩國陸海軍裝備較先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它方面的不足。
   
    土耳其早在20年代就廢除了“近衛兵”,實行軍事改革,到克裡木戰爭前夕,擁有陸軍約133.6萬人,其中步兵36個團、9萬人;騎兵24個團、1.6萬人。同時還有數量與正規部隊相當的後備部隊。此外,從巴爾干和北非(埃及、突尼斯、的黎波裡)等地區還組建了1支11.6萬人的輔助部隊。戰時土軍總兵力可達40萬人。但裝備和訓練都很差,甚至比俄國更落後。土海軍擁有70艘戰艦,其中戰列艦13艘。和俄國一樣,作戰艦只大部是帆船。
   
    薩丁(皮埃蒙特)現役陸軍約8萬人,後備部隊3.8萬人。能用於對俄作戰的部隊只有1萬余人。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如俄國單獨對土耳其作戰,則俄國的力量占壓倒優勢。如俄國對英、法、土、薩4國聯軍作戰,則俄國軍隊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處於完全的劣勢。
   
    雙方的作戰計劃 尼古拉一世從對形勢的錯誤估計出發,判斷英國不會反對他的對土政策,而法國沒有英國的配合不會公開站在土耳其一邊,這樣只剩下一個土耳其就好對付了。因此,俄國最初的作戰計劃(根據黑海艦隊將領拉扎列夫起草、科爾尼洛夫支持的“博斯普魯斯遠征方案”制訂),是集中力量對土耳其采取果敢而堅決的行動:強大的遠征軍在艦隊配合下,於同一天在塞瓦斯托波爾和敖德薩兩地登陸,如土海軍出動則殲滅之,然後直插博斯普魯斯,進逼土京君士坦丁堡。為防止法國支援土耳其,計劃規定占領達達尼爾。但是,克裡木集團軍總司令緬希科夫(此人以猶豫不決著稱)持反對意見,尼古拉一世也放棄了原先對這個計劃的支持。隨後制訂的新計劃規定首先占領瓦爾納,繼而占領海峽要點布爾加斯或其他要點,然後從陸海兩路向君士坦丁堡行動。但是,這個計劃也沒有被批准。最後采納了黑海艦隊將領科爾尼洛夫向緬希科夫呈報的計劃:戰爭一開始就攻占錫諾普(位於黑海南岸)和錫索波爾。這樣,俄軍統帥部的戰略企圖是很大的,但作戰計劃卻越改越消極。
    英、法、薩、土聯軍的計劃也缺乏目的性和堅決性。按英首相帕麥斯頓的企圖,在爆發俄土戰爭的情況下,聯軍以保護土耳其為名,奪取俄國統治下的克裡木、高加索、比薩拉比亞、波羅的海沿岸、波蘭和芬蘭等地。據此制訂的行動計劃,規定同時在幾個戰略方向對俄作戰,聯軍要在相距遙遠的3個戰場上行動,從而分散了兵力。受挫之後,改變了分兵的辦法,集中兵力於克裡木。但該地是俄國的窮鄉僻壤,不是俄國的要害,進攻這個地方代價重大而又沒有決定意義。
   
    土耳其統帥部計劃在巴爾干方向實施戰略防御(戰役戰術上不排除進攻),而在高加索方向則展開積極進攻。土耳其和英法政府都寄希望於高加索人民反對沙俄殖民統治的鬥爭,將沙米爾領導的抗俄鬥爭納入他們的戰略計劃之內。
   
    軍事行動的開始——錫諾普海戰
   
    1853年6月26日,8萬俄軍在多瑙河集團軍司令米海伊爾·戈爾恰科夫指揮下渡過普魯
    特河,強占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兩公國,首先揭開了戰爭的序幕。國際調停失敗之後,土耳其於10月間開始軍事行動,英法按兵不動,於是形成俄土兩軍對戰的局面。在此期間,戰爭同時在巴爾干(多瑙河)、高加索和黑海地區展開。
   
    多瑙河戰場上,俄軍以8萬人對土軍14萬人,兩軍隔河對峙。土軍由歐麥爾帕沙指揮。戰爭一開始,他就試圖渡河進攻左岸俄軍,但沒有取得重大的戰果。俄軍統帥部在最後弄清奧地利和普魯士的態度之前,也局限於阻截土軍的渡河進攻,或派小部隊渡河實施偷襲,不敢貿然發動大規模的攻勢。直到1854年春,雙方總的態勢沒有重大變化。
   
    在高加索戰場上,阿布迪帕沙統一指揮的土軍,於1853年10月27日夜間發動對聖尼古拉(黑海東岸,巴統以北)的進攻,企圖打通與高加索山區抗俄人民的聯系。11月間發生3次戰鬥,土軍受挫。12月1日,1.3萬俄軍在別布托夫指揮下,在巴什一卡德克一拉爾地區,打敗3.7萬人的土軍主力。此後幾個月內(冬季),雙方都無力發動新的攻勢。
   
    高加索戰場上的行動一開始,俄土雙方都出動艦隊支援和配合陸上作戰。當時的形勢是:誰掌握了制海權,誰便占有黑海沿岸。俄國黑海艦隊奉命保障海上交通線,封鎖土耳其控制的高加索西部沿海,防止土艦隊增援。為完成這項任務,必須在英法海軍參戰之前盡快殲滅土艦隊。為此,納希莫夫率領一支土艦隊俄國分艦隊出海活動;他很快獲悉奧斯曼帕沙率領的一支土艦隊停泊於黑海南岸中部的錫諾普港。這支艦隊共有各型艦船16艘,其中三桅巡航艦7艘。當時納希莫夫有各型艦船15艘,其中戰列艦3艘。11月中旬納希莫夫決心將土艦隊封鎖在港內,同時等待增援。在此期間,奧斯曼帕沙並不突圍,他自恃有岸防炮兵的掩護,估計俄國艦隊不敢發動攻擊。5天後,諾沃西耳斯基率領的部分俄國增援艦只趕到,同時科爾尼洛夫率領的艦隊正在航行途中。
   
    納希莫夫不待科爾尼洛夫到達,於11月30日晨下令發起攻擊。俄土艦炮對比為716門對472門,俄方占優勢,但土方有岸防炮44門,這對俄國艦隊是嚴重威脅。納希莫夫利用濃霧(據說他掛英國旗子),無阻地接近到500碼的距離上。俄軍艦艇為避免揚帆被風吹到岸邊,便拋錨停泊。於是,在兩支停泊的艦隊之間進行了幾小時的炮戰。戰鬥中沒有進行任何海上的機動,很像一場陸地上的炮戰。戰鬥於中午打響。納希莫夫的旗艦在近距離上擊中奧斯曼帕沙的旗艦,迫其退出戰鬥,使土艦隊失去指揮。同時俄國艦炮竭力壓制土艦炮和海岸炮。土艦接連起火、爆炸或擱淺。下午17時許戰鬥結束。整個戰役,俄方指揮和配合較好,采取近距離作戰,發揮了艦炮威力(總共發射炮彈1.8萬發,戰鬥最激烈時每分鐘200發),但命中率很低。土艦隊除英國人斯雷德指揮的1艘汽船逃往君士坦丁堡外,其余全部被殲,奧斯曼帕沙重傷被俘,土方損失3000余人。俄方艦船輕傷數艘,人員傷亡不足300人。科爾尼洛夫率領的分艦隊於戰鬥結束時才趕到戰場。
   
    錫諾普海戰是俄國在克裡木戰爭初期取得第一個重大勝利,同時也是整個沙皇俄國海軍史上的最後一次重大勝利。這次勝利使俄國艦隊奪取了黑海制海權,從此高加索戰場上的土軍失去了海上支援。但一次海戰的勝利並不能決定整個戰爭的結局。
   
    英法參戰——一八五四年戰局
   
    土耳其在各個戰場上的失敗,加速了英法的參戰。早在1853年11月8日,英法艦隊就進入博斯普魯斯海峽;1854年1月3日進入黑海。1854年3月,英法對俄宣戰;稍後,薩丁亦加入英、法、土陣營。從此,戰爭不僅在黑海、巴爾干和高加索進行,而且擴大到波羅的海、白海和遠東。俄國在外交上陷於完全孤立,軍事上面臨優勢敵人從各個方向發動的進攻。
在黑海,英法聯合艦隊炮擊敖德薩,逼近塞瓦斯托波爾,襲擾俄國沿海。1854年夏,英法開始准備在克裡木登陸。
   
    在波羅的海,英法艦隊企圖殲滅俄國艦隊,摧毀其基地喀琅施塔得和斯維阿堡。6月,聯合艦隊以部分兵力監視斯維。阿堡,其余艦隊開向喀琅施塔得。俄國艦隊龜縮到基地內,消極避戰。幾天後,聯合艦隊轉而攻擊阿蘭群島上的博馬松得要塞。英法艦隊在法國登陸部隊1.1萬人配合下發起猛攻,迫使守軍1000余人投降。英法政府企圖將阿蘭群島轉讓瑞典,吸引瑞典參加對俄作戰,但未能如願。隨後英法艦隊從波羅的海撤回本國基地。
   
    在白海,英法艦隊於1854年6月起,對俄國沿海實施封鎖和襲擾,炮擊科拉等城鎮。9月間撤出白海。
   
    在遠東,英法聯合艦隊兩次企圖奪取堪察加半島上俄國的主要基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總的看來,英法參戰的初期,由於兵力分散,沒有主攻方向,以致在各個海域均未取得重大戰果,但對俄國統帥部精神上的壓力很大,迫使其分散兵力,四面應敵,戰略上消極保守。同時,對俄軍在巴爾干戰場上的行動也是牽制。
   
    1854年春,巴爾干和高加索戰場上的俄軍也恢復了軍事行動,但同樣沒有取得重大戰果。
   
    1854年3月23日,俄軍4.5萬人在布勒伊拉、加拉茨和伊茲梅爾3點渡過多瑙河,突破了土軍的防御,占領伊薩克恰和土爾恰。3月27日土軍放棄赫爾蕭伐。但是,俄國多瑙河集團軍司令戈爾恰科夫下令停止向錫利斯特拉方向攻擊。4月15日,西線南線俄軍總司令帕斯凱維奇到達福克沙尼,但他和俄軍統師部擔心奧地利攻其側後,不僅不敢發展攻勢,而且准備撤出多瑙河地區和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兩公國。直到5月16日,俄軍才開始對著名的土耳其要塞錫利斯特拉實施戰役包圍。該地俄軍兵力達6.5萬人,土守軍只有1.6萬人。攻城准備就緒時,俄軍奉命解除包圍。6月23日俄軍開始撤回多瑙河左岸,1個月後,又撤出多瑙河兩公國。
   
    1854年5月底,高加索戰場上雙方恢復了軍事行動。英法參戰,對於高加索戰場的影響不大。那裡的土軍由於失去艦隊支援,處境更加困難,而俄軍兵力則有所加強。6月8日尼戈耶什迪地區一仗,土軍1.2萬人的先頭部隊被殲。6月16日,在喬魯河上,俄軍又殲滅塞裡木帕沙指揮的土軍3.4萬人。7月29日,俄國埃裡溫部隊在欽吉裡高地打敗土軍,並於兩天後進占巴亞濟特。最後,8月5日別布托夫指揮的1.8萬俄軍(從亞歷山大堡出發),在庫魯克——達爾地區取得了對6萬土軍的決定性勝利。此役土軍損失近1萬人,余部逃到卡斯(亦譯卡爾斯)。俄軍損失3000人。這一仗結束了1854年高加索的軍事行動。
   
    克裡木半島戰局
   
    1854年秋,英、法、土聯軍為扭轉兵力分散的戰略態勢,把主要注意力集中於克裡木方向,企圖攻占克裡木半島,從俄國手中奪取黑海制海權。實現這一戰略計劃的關鍵,在於奪占俄國艦隊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
   
    准備在克裡木半島登陸的英、法、土3國地面部隊共約6萬余人,首先集結於瓦爾納。預定輸送這支部隊上陸的聯合艦隊,擁有89艘作戰艦只,300艘運輸船。9月13日,聯合艦隊輸送地面部隊到葉夫帕托裡亞(位於克裡木西岸)以南地區上陸,准備從該地南下塞瓦斯托波爾。6天之內,上陸6.2萬人(野戰炮134門),其中法軍2.8萬人(68門炮),由聖·阿爾諾指揮;英軍2.7萬人(54門炮),由拉格蘭指揮;土軍7000人(12門炮),由阿赫麥特帕沙指揮。這支遠征軍還攜帶了110門攻城炮。
   
    聯軍登陸的准備和組織工作十分混亂,載運人員馬匹的船只不帶糧秣,部隊飢寒交迫。醫務情況更糟:軍醫在康斯坦察,藥品在瓦爾納,而傷病員在克裡木。但是俄方沒有充分利用聯軍的這些弱點。
   
    當時緬希科夫統帥下的俄國地面部隊約5.1萬人。集結於阿爾馬河地區。此外,黑海艦隊尚有2.45萬人(包括非戰鬥部隊)。緬希科夫並不制止聯軍登陸,決定待敵人進至阿爾馬河地區始行求戰。該地區位於塞瓦斯托波爾以北約24公裡,是掩護塞瓦斯托波爾的第二道重要屏障。地形對俄軍有利:河流由西向東注入黑海,地勢左岸高,右岸低,易守難攻。
   
    阿爾馬河會戰
   
    9月19日,聯軍向阿爾馬河進發,企圖打開南下塞瓦斯托波爾的通路。次日雙方展開一場激戰。俄方參戰部隊約3.5萬人,84門炮;聯軍參戰部隊5.5萬人,112門炮,另有艦炮支援。

緬希科夫面對優勢的敵人,企圖依托有利地形打防御戰,借以消耗和疲憊(而不是殲滅)敵人,爭取時間等待增援。聯軍步騎兵在炮兵和艦炮支援下,對俄軍陣地實施正面攻擊,同時包圍其左翼。俄軍左翼在敵艦炮和獵兵槍猛烈打擊下,被迫向陣地中央退卻。同時俄軍中央也遭敵獵兵槍射擊。俄軍司令官緋希科夫、戈爾恰科夫等人還在按條令,強迫士兵保持密集的縱隊隊形。聯軍突破了俄軍左翼之後,加強了對俄軍陣地中央的壓力。俄軍士兵企圖像過去一樣以刺刀迎擊進攻之敵,但不等敵人接近,就被對方的獵兵槍火力壓倒。左翼和中央被突破之後,右翼也垮下來。緬希科夫只好下令退卻。
   
    這一仗,不僅暴露了俄軍武器(滑膛火槍)和戰術的落後,而且暴露了指揮混亂,陣地分界線不明確(有的團隊不知道歸誰指揮),友鄰部隊互不協同,致使俄軍一敗塗地。由於聯軍沒有乘勝追擊,以致俄軍保存了大部實力。
   
    塞瓦斯托波爾之戰
   
    俄軍在卡察河岸過夜之後,於9月21日徑向塞瓦斯托波爾撤退,當晚抵達。兩天後,又向巴赫契薩賴轉移。控制該地,即可保證俄軍與克裡木半島北大門皮列科普的聯系,並通過皮列科普與俄國南部地區保持聯系,同時還可威脅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的聯軍翼側和後方。
   
    阿爾馬河會戰後,聯軍遲遲不動,迨至9月23日才向卡察河進發,從北面威脅塞瓦斯托波爾。
   
    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建立於1784年,位於港灣南北兩側,主要部分在南側。但北部要塞(或北堡)居高臨下,控制著南部要塞。南部要塞又被次要港灣分為東西兩半。主要港灣長6公裡,寬500~900米,可容納大型艦隊。城內有2000幢石頭房屋,居民約4萬人。為防止敵人從海上進攻,在瀕海方向設置了14座海岸炮台,610門炮。由於估計敵人不大可能從陸上進攻,因此陸上防御工程進展很慢,形成薄弱環節。
   
    9月22日夜間,俄軍在港灣出入口實行沉船封鎖(共沉7艘船)。另有10~(1000門炮)配置在碇泊場南沿。戰役初期,南部要塞守備部隊約3.5萬余人,駐在要塞北邊的部隊約2.5萬余人。糧食彈藥儲備不足以應付長期作戰。到9月15日,地面火炮只有42萬發炮彈,艦炮約60萬發炮彈,火藥只夠33萬發。為加強要塞的防御,陸海軍部隊以及士兵家屬和居民,都被動員起來日夜趕修工事。陸上防御大為加強。從9月26日至10月17日(20天),新建了大約20座炮台,火炮從原來的172門增至341門。
   
    塞瓦斯托波爾的整個防務由科爾尼洛夫負責,南部要塞由納希莫夫負責,工程作業由軍事工程師托特列賓負責。
   
    英、法、土聯軍原擬從北面進攻塞瓦斯托波爾,後來獲悉港灣出入口已被封鎖,並且過高估計了北堡俄軍的兵力,於是改變計劃,不從北面進攻,而采取側敵行軍,繞到塞瓦斯托波爾東南方向的巴拉克拉瓦,從南面進攻塞瓦斯托波爾。
   
    鑒於聯軍的新動向,緬希科夫率俄軍於9月30日返回塞瓦斯托波爾地區。
   
    聯軍在塞瓦斯托波爾以南大約2.5∼3.5公裡一線占領陣地,構築工事。這時總兵力約達6.7萬人(法軍4.1萬人,英軍2萬人,土軍6000人)。此外,英法聯合艦隊擁有34艘戰列艦,55艘巡洋艦。聯軍預定在實施猛烈的炮火准備後,發起強攻。
   
    聯軍第1次炮擊塞瓦斯托波爾10月17日晨,聯軍首次炮擊要塞。俄軍一面以炮火回擊,一面繼續加修工事。聯軍艦炮頭一天發射約5萬發炮彈,地面火炮發射約。9000發炮彈,集中火力猛轟5個炮台。這一天,俄軍傷亡1250人,主將科爾尼洛夫中彈身亡,遺職由納希莫夫繼任。聯軍傷亡868人。炮火准備持續至10月25日,但預定的強攻始終未能舉行。
   
    第1次炮擊表明,奪取設防的要塞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於是聯軍改取久困長圍之計,在要塞南面構築平行壕,設置炮台,步步進逼。夜間,俄國守軍也修復被破壞的工事,更新或維修火炮;有時利用夜暗掩護派小部隊出擊,襲擾聯軍,使之處於緊張狀態。
   
    10月25日晨,俄軍還派出利普蘭迪指揮的1個師(1萬余人)襲擊聯軍的後方基地巴拉克拉瓦(距塞瓦斯托波爾約15公裡)。如得手,即有可能打亂聯軍的整個作戰計劃。但俄軍兵力不足,只奪占了由土軍防守的外圍多面堡,隨即遭到英軍兩個騎兵旅的反擊。雙方各傷亡500余人。這次戰鬥,俄軍沒有完全實現預定計劃,但迫使聯軍分出兵力保衛後方,在一定時間 內削弱了聯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的炮擊。
因克爾曼會戰
   
    聯軍一面向要塞步步進逼(到11月1日,聯軍所掘平行壕距要塞正南面第4號炮台僅200米),一面等待援軍到達,預定於11月18日發起總攻。俄軍總司令緬希科夫經過長期的猶豫,決定在聯軍增援部隊趕到之前,從塞瓦斯托波爾以東的因克爾曼高.地方向發動一次進攻,借以打破聯軍的總攻計劃。當時聯軍約7萬人。俄軍約9萬人,其中3.2萬人位於南部要塞;緬希科夫率領的5萬余人駐在城外黑河地區,直接威脅聯軍陣地的右翼。
   
    俄軍進攻日期定在11月5日。主攻指向英軍陣地。部署大致如下:索伊莫諾夫指揮的1.9萬人、38門炮,沿基連山谷向東南方向進攻;邑甫洛夫指揮的1.6萬人、96門炮,從因克爾曼橋向南進攻。兩支部隊由丹倫堡統一指揮。彼得·戈爾恰科夫(米海伊爾·戈爾恰科夫之弟)指揮的2萬人(位於黑河上的喬爾貢地區)負責牽制法軍並攻占薩朋山。南部要塞守軍則以火力支援進攻部隊,並派小分隊出擊,借以吸引法軍的注意。此外,還以6000人掩護通往巴赫契薩賴的交通要道。
   
    會戰在極其復雜的地形上進行。俄軍對地形很不熟悉(會戰結束後的第2天才收到從彼得堡送來的地圖)。會戰前連續下雨,遍地泥濘,部隊和火炮機動困難,因此炮兵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俄軍選擇的作戰地域狹窄,部隊擁擠,成為聯軍火炮打擊的良好目標。
   
    英軍陣地成兩線配置:第1線9000人,23門炮;第2線1.4∼1.5萬人。
   
    11月5日晨6時許,大霧彌漫。索伊莫諾夫首先對英軍正面發起突然襲擊。按計劃,巴甫洛夫應攻擊其翼側。但後者由於因克爾曼橋未及時修好,耽誤了時間。這樣,會戰一開始,兩支主攻部隊就喪失了協同,並使英軍及時警覺,迅速占領陣地,以獵兵槍和炮火打擊索伊莫諾夫部隊,迫使其後退。這時,巴甫洛夫趕到並投入戰鬥。雙方反復爭奪。俄國軍官強迫士兵在敵火下保持密集縱隊隊形,英軍則依托工事射擊猛衝的俄軍,予以大量殺傷。
   
    巴甫洛夫部隊趕到後,索伊莫諾夫部隊也恢復進攻。英軍被迫後撤。此時,俄軍急需投入預備隊擴大勝利,但預備隊指揮官察波克裡茨基在1公裡以外按兵不動。
   
    關鍵時刻,英軍向法軍求援。負責牽制法軍的彼得·戈爾恰科夫在原地“佯動”。法軍識破其意圖後,放手增援英軍,形成兵力優勢,迫使索伊莫諾夫部隊向塞瓦斯托波爾退卻,巴甫洛夫部隊向因克爾曼橋退卻。
   
    這樣,俄軍的進攻受到嚴重挫折,損失1.18萬人,包括索伊莫諾夫等5名將軍。聯軍損失5700人,包括3名將軍。
   
    這次會戰,俄軍指揮官本來制訂了一個很好的進攻計劃,這個計劃抄襲了拿破侖最有名的一次會戰(即耶拿會戰)的經驗。但是,當戰術動作開始時,十足的蠻氣開始發作,部隊以密集隊形猛衝,而英軍則成稀疏的橫隊,臥倒在山頂後,既不致遭到俄軍的射擊,又能以球形炮彈向俄軍大縱深的縱隊猛烈射擊,每次齊射都打死三四十人。這種情況生動地表明,“俄國的作戰方法敗於歐洲的作戰方法。
   
    聯軍第2、第3、第4次炮擊塞瓦斯托波爾
   
    因克爾曼會戰後,聯軍繼續准備強攻。這時嚴冬將到,常有暴風雨,而聯軍毫無准備,既無冬衣,又缺少帳篷,疾病流行(單是後送到君士坦丁堡的英軍凍傷的病員即達1萬人之多),開始出現霍亂。俄軍的困境也同樣嚴重。
   
    在此期間,雙方主要是加修工事,爭奪前沿陣地,並開展“地雷戰”,彼此在對方工事底下挖洞,埋設地雷,破壞對方工事。據俄方統計,俄軍所挖地洞總長度達6889米,大型爆破94次。聯軍挖地洞1280米,爆破120次。
   
    1855年2月17日,俄軍企圖攻占聯軍增援部隊登陸點葉夫帕托裡亞,未果。緬希科夫被解職,米海伊爾·戈爾恰科夫繼任克裡木俄軍總司令,但此人同其前任一樣昏庸無能。
   
    4月9日,聯軍對塞瓦斯托波爾開始第2次炮擊持續達10晝夜。俄軍在南部要塞有1000門火炮,其中466門可打擊聯軍攻城炮兵陣地,但炮彈不足,俄軍火炮發射次數只有聯軍的一半。10晝夜中,俄軍損失約6000人;聯軍損失不大,但預定的強攻再次被迫推遲。
   
    5月初,克裡木地區俄軍增至、11萬人:南部要塞4萬人,北部要塞6000人,總司令戈爾恰科夫直接指揮的部隊(靠近要塞)2.4萬人。其余分布在克裡木半島上其他地點。同一時間,在克裡木地區的聯軍增至17萬人,其中法軍10萬,英軍2.9萬,土軍2.8萬;另有薩丁軍1.57萬人。
    6月6∼lO日,聯軍第3次猛烈炮擊塞瓦斯托波爾,持續5晝夜。聯軍企圖奪取要塞以東之馬拉霍夫崗,占領了左翼前沿多面堡。
   
    6月17日,聯軍第4次炮擊塞瓦斯托波爾,持續兩晝夜,重點打擊船舶區。18日,聯軍向該方向發起強攻,再次企圖占領馬拉霍夫崗。守軍頑強抵抗,打退了進攻,但損失達7000人。
   
    7月10日,納希莫夫在馬拉霍夫崗重傷斃命。
   
    黑河會戰
   
    聯軍首次強攻塞瓦斯托波爾之後,英軍總司令兼聯軍總司令拉格蘭死亡。法國皇帝拿破侖第三堅持由法國人擔任聯軍總司令,並且要求迅速攻下塞瓦斯托波爾。
   
    俄軍總司令戈爾恰科夫獲得增援後,決定進行一次會戰,從黑河方向進攻法軍陣地。為此准備投入5.8萬人,272門炮。如進攻得手,要塞內守軍也准備出擊。
   
    法軍陣地位於費久辛高地(黑河以西)。俄國進攻部隊首先必須通過8公裡的開闊地,越過兩道水障(黑河和與之平行的一條水渠),才能接近法軍所在的高地。
   
    俄軍進攻時間定在8月16日。拂曉前,部隊在濃霧掩護下出動。左路由利普蘭迪指揮,右路由裡德指揮。利普蘭迪部隊尚未接近聯軍陣地時,裡德即提前下令向費久辛高地開炮。當即發現距離太遠,火炮射程達不到。於是停止射擊,轉移炮兵陣地。但炮聲驚醒了法軍;他們迅速進入陣地,准備迎戰。當裡德轉移炮兵陣地時,利普蘭迪恰好接近敵人並打響,他發現對方已有充分准備,攻不動,而且得不到裡德部隊的配合,進退兩難。戈爾恰科夫親自趕到利普蘭迪部隊,但拿不出對策。
   
    稍後,裡德部隊也恢復進攻,逐次增加兵力,1個團1個團地投入戰鬥,且各團都獨立行動,互不協同,導致進攻受挫。裡德將軍陣亡,部隊失去指揮,陷於混亂。
   
    戈爾恰科夫對於裡德部隊的情況一無所知,他為了轉移法軍注意力,命令利普蘭迪部隊進攻,但為時已晚。法軍在殲滅裡德部隊之後,轉移兵力對付利普蘭迪。俄軍傷亡慘重。10時許,戈爾恰科夫被迫下令撤回黑河彼岸。此役俄軍損失8000余人。
   
    聯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第5、第6次炮擊和最後一次強攻
   
    黑河會戰後,塞瓦斯托波爾守軍再也得不到增援,防御設施破壞情況愈來愈嚴重,由於人力不足,無法修復。聯軍則加緊准備新的強攻。
   
    8月17日,聯軍開始第5次炮擊,動用800門炮,持續3天。
   
    9月5 El,聯軍開始第6次,也是最猛烈的一次炮擊,動用了807門炮。火炮密度達到1公裡正面150門。炮擊持續3天。第2號、第3號炮台和馬拉霍夫崗的防御設施被摧毀,南部要塞幾乎成為一片廢墟。

9月8日中午,聯軍發起強攻,重點指向馬拉霍夫崗,經激戰後奪取了這個重要的制高點,控制了南部要塞。
   
    戈爾恰科夫早在黑河會戰後就已喪失信心,現在決心放棄南部要塞,於9月8日晚7時開始向北堡轉移,翌晨轉移完畢。聯軍發現了俄軍的行動,但並不追擊,僅以炮火封鎖大橋。俄軍撤出時,炸毀倉庫,將黑海艦隊殘存的艦只沉沒。城內的爆炸聲和大火持續了2天。9月1日聯軍入城。
   
    至此結束了歷時349天的塞瓦斯托波爾之戰。總計俄軍損失12.8萬余人;法軍4.6萬余人;英軍2.5萬余人。此外,雙方都有大批病死者。
   
    從戰略角度看,聯軍選擇這個沒有決定意義的偏僻之地作為主攻方向在軍事上是錯誤的,同時它們具體的作戰方法也是完全失敗的:集中法國、英國、土耳其和撒丁的全部兵力去對付克裡木的一個地點,而這個地點本來是可以用迂回的方法奪取的;爭奪這個地點達11個月之久,而結果僅攻占了它的一半;如此忽視用其它一切可能的方法給敵人以決定性的打擊,以致使俄國能夠攻占卡斯,從而彌補了塞瓦斯托波爾南區的喪失。
   
    一八五五年其他戰區的行動
戰爭的結局
   
    塞瓦斯托波爾之戰結束後,戈爾恰科夫手中尚有15萬俄軍,但無所作為。此後,聯軍留在克裡木的部隊不多,也不再采取積極的進攻行動。
   
    1855年,高加索戰場俄土雙方圍繞卡斯城進行了激烈爭奪。俄軍在高加索地區的總兵力約4萬人。6月間俄軍包圍卡斯城。9月29日強攻失利,損失達7500人。主要原因是突破口選得不對,喪失戰術突然性,部隊缺乏協同,兵力使用不當(小部隊輪番衝擊),在敵人強大火力下仍堅持密集縱隊隊形,等等。以後轉為長圍久困。11月28日卡斯土軍投降。
   
    同年在波羅的海,聯軍繼續襲擾俄國沿海,炮擊斯維阿堡。俄國艦隊始終龜縮在基地內,消極實行水雷封鎖,不敢出戰。
   
    同年在太平洋,聯軍再次接近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企圖封閉俄國船只的出海口,但企圖未能實現。到1855年底,交戰各方都消耗很大,加之英、法、土陣營內部矛盾激化(整個戰爭期間英國堅持假手他人火中取栗的策略,把戰爭重擔推給法國,同時英法兩國又把土耳其作為自己的雇佣軍和奴隸)。法皇拿破侖第三不顧英國政府的反對,堅持主張與俄國和談。
   
    1856年3月在英法壓力下,俄國在巴黎簽署了和約。按條約規定,俄軍無權在黑海保持艦隊,同時必須撤出比薩拉比亞部分地區和多瑙河口,將卡斯城交還土耳其,放棄對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和塞爾維亞的“保護”。條約還禁止俄國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這樣,俄國在巴爾干和黑海方向長期擴張的成果,幾乎前功盡棄,甚至在波羅的海霸權也受到限制。這是俄國對外政策遭到的空前沉重的打擊。
   
    評析
   
    克裡木戰爭如同其他多次俄土戰爭一樣,是沙皇俄國傳統的南下擴張政策的繼續。戰爭雖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政府主動挑起的,但英法及其盟國撒丁一方也是非正義的。土耳其如同在其他多次俄土戰爭中一樣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遭受沙皇俄國的欺負,另一方面它又堅持對巴爾干等地區各族人民的壓迫和奴役。它在這次戰爭中雖然利用英法對抗俄國取得了成功,但實際上仍是英法的附庸,不可能保持國家的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
   
    這次列強爭奪土耳其“遺產”的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確實留下了豐富的“遺產”——經驗教訓,值得研究和鑒戒。
   
    如果沙皇俄國實現了奪取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控制兩海峽的戰略目標,就可以“把黑海變成俄國的內湖,以此造成一個攻不進的避難港來建立強大的海軍,從這裡控制拿破侖所謂的‘法國的內湖’,即地中海”。而把君士坦丁堡作為俄國的“第三都城”而與莫斯科和彼得堡並列,這不僅會意味著對東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統治,而且也是確立對歐洲的統治的決定性的一步。從這個意義來說,俄國南下歸根到底是為了西進。
   
    俄國發動克裡木戰爭的時機,恰好選擇在它作為歐洲憲兵鎮壓了1848年歐洲革命之後,利用在歐洲所取得的霸權地位向南進攻。這裡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俄國南下同西進的關系。
    克裡木戰爭前夕,尼古拉一世政府在戰略上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估計英法不會參戰,他企圖憑借俄國的優勢兵力單獨與土耳其較量,打一場小規模的戰爭,輕而易舉地奪占君士坦丁堡,迫使歐洲列強承認既成事實。但是,他失算了。英法的參戰,使交戰雙方的強弱易勢。俄國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境,它的戰略計劃完全破產。這次戰爭,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集團因對形勢估計錯誤而發動戰爭的典型例證。
   
    克裡木戰爭前夕,俄國的戰略企圖是很大的,但作戰計劃越改越消極,反映了力不從心的根本弱點。
   
    交戰雙方在作戰指揮和戰術運用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問題。俄軍將帥的因循守舊、庸碌無能,表現得相當突出。在對方火力空前加強的情況下,俄軍仍固執密集縱隊隊形的戰術,輕視火力,片面誇大刺刀的作用,以致遭到重大的傷亡。這種情況表明了與農奴制相聯系的俄國軍事思想大大落後於形勢的發展。英法聯軍對堅固設防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進行正面強攻,同時放棄了迂回等其他作戰方式,也是戰爭指導上的失策。
   
    克裡木戰爭是鐵路、汽船、電報,特別是新式膛線槍炮開始廣泛使用的大規模戰爭。在這些方面,資本主義發達的英法對於農奴制的俄國擁有巨大的優勢,這也是導致俄國失敗的重要因素。
   
    俄國在克裡木戰爭中被英法打敗,本質上是封建農奴制被資本主義打敗。戰爭加深了俄國國內的危機,促進了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為廢除極端腐朽的農奴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轉帖自 http://www.game5i.com/bbs/viewth ... &extra=page%3D1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104
銀兩6951

299

主題

2653

回帖

2516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5-11 23:58:24 | 顯示全部樓層
現今沙俄既亡
歷史只不過重覆又重覆
再度犯了1~2世紀前的錯誤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5-12 16:25:5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2樓 的帖子

其實你說得沒錯。
從中國歷史不難看見,歷史只是在重覆重覆再重覆。
一個皇朝興起,盛世然後中衰,中興之後滅亡。另一皇朝又是一樣,
不斷不斷的。大家的原因都是近似一樣。
直至20世紀頭我們不難發現人類把歷史的重覆過程改變了,
像推遲,像更新一樣,出了一系列的新科扣改變了原有的進程,
人類本認為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個環節,但是現在人類卻認為自己可以主宰地球。
在觀點角度上,我們已經改變了,歷史可能也不會再重覆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104
銀兩6951

299

主題

2653

回帖

2516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09-5-13 00:01:4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雖愛研讀歷史
對於中史研讀
只讀三黃五帝到唐
唐到北宋之前
都是重重覆覆
無甚麼好讀
南宋到清就較為精彩
清末後我就轉讀歐洲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09-5-13 16:19:34 | 顯示全部樓層
因為清未後,世界已經再沒有分得這麼清楚,
什麼東方世界,西方世界,美洲新大陸。因為大家對各方面的認知不斷的加深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5-17 02:23 , Processed in 0.11629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