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12|回覆: 0

[原創] 【嘉七恩科會試】淺論甲午戰敗與洋務運動之關聯

[複製鏈接]

朝廷命官

科爾沁右翼前旗郡王世子

威望803
聖眷697
銀兩83875

2071

主題

22836

回帖

27524

積分

爵位二等廣武伯
榮銜從二品太子少保
官職正二品九門總兵
兼職從三品署理兵部右侍郎
身份博爾濟吉特嫡長主
旗籍蒙族正白旗
配偶赫舍里苕華
發表於 2023-10-13 17:37: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從1830-1894這60年間,中國面對了外來國家的介入,衝擊原有的經濟,傳統和思想,亦與外國發生了數次戰爭,使中國這個天朝上國一步步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各項主權大受損失。中國因而在炮火中驚醒,發奮圖強,希望藉洋務運動達到“富國強兵”,但卻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慘敗,未能達致富強。

自鴉片傳入中國後,吸食人數日多,中英貿易亦從中國出超變成中國入超。白銀大量外流,這是中國這60年間面對的第一個危機。鴉片會荼毒人的身體,導致官吏辦事不力,士兵戰鬥力下降,亦使社會風氣敗壞。有見及此,道光與1838年底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廣東後,嚴令英商交出鴉片,並逼使英商做甘結,保證下不為例。林則徐處理鴉片事件的手法並不明智,他迫使崇尚個人自由的英商為他人作擔保,已經是兩國文化的衝突。他沒收英商鴉片就是破壞英國在華商業利益,這就觸及了英國的底線。英國是重商文化,崇尚自由而中國是以農立國,並推行集體責任。兩國不但文化上發生衝突,中國還把自己鵝文化強加在英國身上,導致英國不滿。後來發生了林維喜事件,中英兩國因為司法爭執而直接導致鴉片戰爭的爆發,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除了是因為禁煙上所損失的商業利益外,亦和中英兩國長期的不平等外交有關,中國對國際形勢不清楚,以為自己仍是天朝上國,輕視和英國的外交。英國多次派遣特使如阿美士德,律勞卑等要求改善關係不果。英國只好用武力達到目的。中國處理外交上的失誤和禁煙政策對英在華貿易的損害導致了鴉片戰爭,同時兩國不同文化之間的摩擦亦導致了戰爭爆發。

在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發生了巨大轉變。中國已經不再是天朝上國,昔日萬邦來朝的威風蕩然無存。英國用炮火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獲得了很多經濟上的利益,如賠償2100萬銀元,五口通商,議定關稅等。除了國際地位的轉變,中國和外國的接觸日漸頻繁。中國亦應改變往日高貴再說的態度,以開放的態度和外國人交往。可惜當時的地方官員的態度還是天朝自居,利用民意拒絕英人入城,導致中英關係再度惡化。此外,英國對華貿易未如理想,英國以武力打開中國市場,本意是為了獲得更多商業利益,結果卻不理想。如英國在1852年-1854年的對華貿易,由250萬英鎊跌至100萬英鎊,這是由於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未能互相包容。中國人習慣用筷子,結果英國售賣需求很少的刀叉和鋼琴,導致銷量堪憂。為了改善這些情況,英國在1854年向中國提出修約要求,中國沒有答應。而中國此舉是明智的,因為修約只是《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的特別安排,即使英國緩引最惠國待遇也無法修約。但是中國的作為另本該在鴉片戰爭後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而英國已得知清軍虛實。因此再次發動戰爭打到目的,於是以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作藉口開戰,英法聯軍之役爆發,中國再次戰敗,

在英法聯軍之役後,中國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而中國除了喪失大量經濟權益外,政治方面也受到損害,如領事裁判權導致司法主權受損,內海航行權使中國門戶大開。有見及此,一些新思潮湧現,如魏源提倡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和馮桂芬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都主張學習外國的船堅炮利以自強。當時一些地方大員如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之亂時都見識到外國船炮的優越,再加上清廷想挽回利權,便促成了洋務運動。中國終於走出改革自強的一步,可惜當時清廷只是想維持其統治的長久,只求富國強兵而沒有觸及根本如政治,社會風氣等。洋務運動從一開始就注定其不完整性,不過事在人為,只要洋務官員肯上下一心的話,中國或可真的達到“富國強兵”。但是當時洋務運動的推行倍受阻力,首先帶頭的恭親王奕訢就在和慈禧的政治角力下失勢,使洋務派實力受損,再者是朝廷中的守舊官員不管什麼新政都一律反對,使新政難以實行。其次是民間的阻撓,當時民智未開,百姓視鐵路電線是洋人的把戲,以破壞風水為由加以破壞。如上海的淞滬鐵路在建成後便在百姓的反對下拆除。除此之外,洋務推行過程中並非所有官員都真心推行,更多是視為肥差,貪污成風。如1878年江南機器織造局全年經費為246萬兩,結果因貪污用去了568萬兩。這樣一來便使材料經費減少,使製造出來的產品素質殘差,種下了甲午戰爭中因軍備武器素質落後而敗給日本的惡果。不過洋務運動的成效不能一筆抹殺,畢竟這使中國走向現代化邁出第一步,建立現代化軍隊,軍事工業和各種實業如礦業,紡織業等。雖然洋務運動“富國強兵”的宗旨並不難做到全面改革,但這已經是洋務官員在當時守舊派和百姓強烈反對下的客觀環境下所盡的最大努力了。

中國在1861-1894年推行洋務運動,而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敗顯示了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北洋艦隊和淮軍在甲午一戰中全軍覆沒,其“強兵”已達不到。在甲午戰爭後,這個賠償連同贖遼費一共佔了清廷三年總收入,更不能做到“富國”。在甲午戰爭中,中國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不能好好配合,遭致慘敗。在硬件上,中國最強的海軍北洋艦隊自1888年起就沒有再添新艦和更新武器,導致軍備落後以致黃海海戰中,日軍可以消滅五艘軍艦而自己無一艦被擊沉。在軟件上,新式海軍和步兵聯繫不足,虛以委事,大大影響軍隊戰鬥力。如平壤戰役中主帥葉志超逃跑。此外,李鴻章在軍事和外交策略上的失當也導致甲午戰敗,如軍事上避戰自保,和外交上依賴列強插手。但是李鴻章看不出日本的野心導致軍事策略失敗,他也不能比日本更好的掌握國際形勢,拉攏列強使外交策略失敗。究其原因,這次戰爭都是李鴻章一人指導,個人能力實在有限。如果有多些軍事和外交人才配合,可能會避免戰敗。再者,清廷沒有盡全力應戰,只有李鴻章的北洋艦隊和淮軍與全日本的軍隊作戰,軍力落差難逃戰敗。甲午戰敗可說是在洋務運動下的惡果,中國消極應戰和日本積極備戰形成強烈對比,也是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

參考資料

論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對日外交思想  期刊:《哈爾濱學院學報》 | 2018 年第 003 期
林嘉瑄(2017)。李鴻章在自強運動中角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5nj67
李鴻章的心態與洋務運動的得失  江秀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學報 1994年 第6期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4-28 18:35 , Processed in 0.07810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